
有这么个从精液里被发掘的热门抗衰物质,每每谈及,文末评论区总会“热闹非凡”,留言清一色都是“想要尝试”……
但最初从精液里被发现的亚精胺,可并非是“虚假繁荣”:促进自噬、直击衰老标识、延长50%寿命,人体临床更是证实其对心血管健康、脱发问题、记忆力提升的妙用。
近期,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田丰伟团队综合大量科学证据,梳理了亚精胺与肠道菌群间调控关联,并由此提出补充亚精胺的全新途径[1]。研究发表于营养学权威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图注:肠道微生物群和抗衰老:聚焦于亚精胺
与NAD+等物质相似,在人类增龄过程中,组织内的亚精胺浓度直线下降,对此,多数学者认为:“这与体内亚精胺生物合成酶活性下降脱不了关系!”[2]
其实,生物体内亚精胺的水平还与肠道菌群密不可分。
2012年,通过对无菌小鼠菌群定植前后肠道多胺浓度的检测,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结肠腔中大部分亚精胺是由肠道细菌产生的[3]。
5年后,瑞士学者从人类肠道中鉴定出了74种与亚精胺类物质代谢关联的肠菌,证明了人类肠道菌群种类及丰度,同样关乎我们体内亚精胺的水平[4]。
图注:肠道菌群代谢亚精胺类物质的过程
在与亚精胺产生有关的肠菌中,双歧杆菌LKM512与BB12堪称王牌兄弟,在科学性研究与实际应用上,都甩出了同行几条大街:
- 人体研究中,连续2周、每天饮用含LKM512的酸奶,健康成人肠道和粪便亚精胺类物质都得到明显提升,肠道异常细胞的发生概率大幅下降[5]。
类似的,健康老人每天2次补充含BB12的饮品,2周后肠道亚精胺水平同样得到提升,且在不继续摄入BB12的情况下,效果至少能持续3周[6]。 - 动物和细胞实验相比也未落下风。在补充LKM512的小鼠中,肠道亚精胺类物质增加,肠道屏障功能更好,多个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7],并且,LKM512还被发现下调了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三甲胺的浓度[8]。
除天然菌株外,研究人员们也正通过转基因技术构建“亚精胺生产菌体系”,如菌株SR8 OS123/pTPO1,可通过发酵木糖生产亚精胺,产量可达到2.2 mg/g(亚精胺/糖)[9]。
亚精胺与肠道菌之间“你来我往”:饮食中的亚精胺影响了肠道微生物群,而肠道菌更是能以各种膳食底物为原料“制造”亚精胺,调节血液和肠道里亚精胺含量。
因此,学者们想到:维持机体亚精胺水平,并非只能外源摄入亚精胺,“哄一哄”我们的肠菌,让它们更卖力的“产”亚精胺,实现内源增长,这会是一条全新的、效率更高的补充途径。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肠道菌创造个好条件呢?
No.1
补充益生元与益生菌
如前文提到的双歧杆菌LKM512与BB12,并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恰巧就有,外源补充这些优质菌群,是维持机体亚精胺稳态的好方法。
再者,足够幸运的你身体里已有了这些“勤恳”的优质菌,那你可以适当摄入如低聚果糖,这一类的益生元,让特定肠菌家族,能更好生存、繁衍壮大。
No.2
补充亚精胺前体物质
假设你身体里亚精胺“助产菌”已经足够,若想让加速这一过程,你需要去做的,便是饮食中记得补充些亚精胺前体物质,如鸟氨酸、精氨酸。
并且,研究表明,当环境中存在精氨酸与鸟氨酸时,一些平时产生亚精胺较低的菌种(如青春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也能明显产生亚精胺[4]。
图注:提升人体亚精胺代谢过程的三大方法。
大量理论证据已表明,亚精胺这个神奇的物质,用好了,健脑、护肝、养肾、明目,多器官在衰老中的稳态丧失都能被奇迹般逆转。
图注:多胺类物质与器官慢病的相互作用
不过,从身体真实需求出发,亚精胺是否真的吃得越多,对身体越好呢?
未必。
研究发现,相比摄入6 mmol/L亚精胺,低浓度一些(3 mmol/L)能避免过度自噬,反而对小鼠的大脑健康更有好处[9]。
并且,在更微观的细胞层次上,当亚精胺浓度超过1.5 g/L时,细胞数量会显著减少、发生扭曲[10]。
不过,咱们也不必要过分担心,亚精胺产生非常大危害(导致死亡)浓度约是653.56 mg/kg,正常吃东西,远不会到达这个量[10]。
根据笔者文献外资料查阅,对亚精胺每日推荐摄入量,当下尚未有人体临床进行论证,综合临床证据看,推荐剂量为5-15mg/天。
同时,咱们也不妨参考下名人们的“抗老食谱”:哈佛医学院著名教授大卫会在晨间服用1 mg亚精胺;美国硅谷富豪、曾创7月年轻5.1岁纪录的布莱恩.约翰逊会在早上的“绿巨人”液体补剂中加入13.5 mg亚精胺。
不过,两者相比,剂量差别还是有点大,如果是你,你更愿意参考谁呢?
—— TIMEPIE ——
号外号外!史上规模最大的【衰老干预论坛】将于12月9日-10日在上海召开,内置20+全球科学家、1000+抗衰极客等豪华阵容,全面开放线下交流,与大咖零距离探讨最新行业研究。同时开放招展,诚邀相关企业共同参加,感兴趣欢迎来对话框交流。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