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历史进入新阶段。
都知道,这是华国锋和叶帅领导下的结果,却鲜有人知,其实陈锡联也有功劳。
而陈锡联能发挥作用,主要是在此之前毛主席下了一招棋:“拿走”叶帅掌握多年的军权,将其交给陈锡联。
叶帅是打倒“四人帮”的主要领导者,让他掌军权也不是问题,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做呢?
一、毛主席的安排
1976年,“四人帮”目标清晰,将目光盯上了国务院和军委。为此,他们不断攻击周总理和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帅。
周总理走后,他们跃跃欲试,在上海的街上贴大字报,要求“四人帮”里的一个人去接周总理的班;对叶帅,他们则继续攻击,企图让另一个人取而代之。
当时叶帅79岁,又有病在身,长此下去肯定不行。
在这样的形势下,毛主席推动中央在1976年2月初颁布新的两项人事任命:一是让华国锋出任代总理,接手国务院的工作;另一个是让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接替叶帅。
这样一来,“四人帮”的希望都落了空,没有夺权成功。
而这为接下来打倒“四人帮”埋下了伏笔。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让陈锡联接替叶帅,或许是怕叶帅哪天身体也扛不住了,导致军委和部队出乱子,所以提前作出安排。
那么,当时的共和国将帅那么多,毛主席为何选择陈锡联呢?
论资格,其实是轮不到陈锡联主持军委工作的;论年龄,他却占据优势。
彼时,除了叶帅之外,朱德、徐向前、刘伯承等老帅,以及十大将中的粟裕、罗瑞卿、黄克诚等也都还在世,但他们和叶帅一样,都至少年过70岁,且大多疾病缠身,怎么去主持军委工作?
毛主席只能将目光往后瞄,盯上了陈锡联。
1955年授衔时,陈锡联比50多位上将中最年轻的肖华只大一岁,才40岁;到1976年,他也才61岁,正值壮年,身体健康,精力还在。
除了年龄,其他因素也要考虑,不能说谁年轻谁上,这是绝对不行的。
二、陈锡联的其他因素
主持军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这一方面,陈锡联是合格的。
战争年代,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处境,陈锡联都始终跟着党走。建国后,他初心不变,仍值得信任。
邓小平曾评价过陈锡联,说:“他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绝对忠于毛主席和党。”
对“四人帮”动手前,叶帅担心陈锡联这边会有问题,李先念告诉叶帅:“别的人我不敢保证,但陈锡联绝对没有问题!”
可见,陈锡联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光忠诚还不够,得有能力,如若不然,军委这么重的担子怎么能扛得住?这一方面,陈锡联也没有问题。
论军事,陈锡联的能力不容置疑。
1937年10月,他指挥的阳明堡战斗,取得了大胜,连毛主席也深度关注;解放战争时期,他与陈赓、陈再道齐名,是刘邓大军最能打的三位兵团司令员,被称为“三陈”。
建国后,他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军委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马能治军队,下马能处理好中央工作。
他虽然在资历和威信方面比不上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但是能力不见得就逊色于他们。
除了军事能力,陈锡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懂政治。
50年代末,战神粟裕因一些事遭受批评,直到去世10年后才得到平反;彭德怀更惨,不仅丢了权,还在批斗中健康日渐堪忧,最终离世。
陈锡联不一样,他对政治非常敏感,知道自己的位置,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打倒“四人帮”后,陈锡联主动找到华国锋谈话,说:“如今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我想我的使命结束了,我该退下来了,让叶帅继续主持军委工作吧!”
华国锋说:“军委工作就暂时由你主持,叶帅还有其他的事要忙。”
虽然没能退下来,但可以看到他是懂政治和形势的。他具备这些能力,最终被毛主席选中。
结语
尽管一些人不承认,但一切迹象都已表明,毛主席的安排为祖国步入正轨做出了巨大贡献。
毛主席一直都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人,因此经常是少数,经常高处不胜寒。但事实表明,他总是对的。
80年代,一些人开始质疑毛主席的贡献和毛泽东思想,但绝大多数开国功勋都支持他,说中国绝不能没有他。他老人家晚年的安排,真可谓是高瞻远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