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融规模已逼近400万亿,几乎是GDP的3倍,通胀可能即将到来。
按照我们年初5%的经济增速目标,我们2023年的GDP大概率是在125万亿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几乎是经济的3倍左右。
如果考虑到融资杠杆的话,那这个数字可能会更高,这种货币的扩张会不会带来国内的通货膨胀,这对人民币国际化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之所以要尽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主要是我们的经济出现了一定的通缩迹象,比较典型的迹象就是房地产交易规模持续下滑,房价相对萎靡,地方债和城投债被迫持续扩大,居民储蓄规模持续攀升,消费降级等等,而如果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持续稳健增长的话,至少可以缓解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就是防止更多的地方债,城投债,开发商债务暴雷的问题。解决债务的路径只有两条,一条是超发货币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来淹没债务,另一条则是无限展期,用时间换空间,而这里的增加社会融资规模就是通过超发货币来淹没债务的模式。
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虽然中国房地产的红利期已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也确实解决数千万人的就业问题,更不用说涉及的庞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所以,在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之前,我们依然需要传统的基建行业为我们提供就业岗位。
但是,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大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一旦超发的货币超过了经济的承载能力,那就会引起人民币的贬值,而如果贬值幅度过大,那国际愿意持有人民币的国家就会减少,它们会更加愿意持有不断升值的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