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8月31日的清晨,北京迎来一场秋雨,洗刷着这座城市的尘埃,将天空染成一片清澈的蓝。在这个庄严肃穆的时刻,人们纷纷聚集在八宝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沉痛之情,怀着崇敬和感慨之情前来送别华国锋同志。
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重肃穆,正中央是华国锋同志的遗体,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被鲜艳的党旗庄严覆盖。礼堂墙上挂着一张庄严肃穆的华国锋同志遗像,这张遗像见证了他一生的光辉奋斗历程。
礼堂的两侧摆满了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等领导机关,以及许多领导人亲自敬献的花圈。这些花圈不仅仅是鲜花的馈赠,更是对他在人民心中崇高地位的昭示。上午九点半,华国锋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
在火葬风潮兴起的今日,遗体告别仪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丧礼。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礼遇,更是对他一生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敬意。
华国锋的岁月长歌
1981年6月,华国锋同志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主动辞去了主席和军委主席职务,从此开始了他在九号大院度过的漫长二十七年。
他生于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的一个平凡工人家庭。这个朴素的背景培养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念。自七七事变爆发起,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交城抗日游击队,踏上了漫漫革命征程。
抗战年代,他率领精锐武工队,顶着严酷的环境压力,坚持在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为壮大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推动抗日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解放战争时,作为阳曲县委书记,他领导了交城、阳曲等地的土地改革,为古交、太原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初,他随军南下湖南,成为湖南工作的骨干力量。他积极推动群众参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执掌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同时全力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项目研究,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七十年代初,他调到中央,担任农业工作,成为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1976年4月,经毛泽东提名,他接任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在毛泽东逝世后的历史关头,他与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果断采取行动,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华国锋的退休生活
退休后,华国锋鲜少外出,因为他已经多次被群众认出,引发了大规模围观,几乎导致交通堵塞。出于对人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尊重,他决定几乎不再离开家门。除了每年在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他会与家人一同前往毛主席纪念堂以表达敬意外,大部分时间里,华国锋更愿意待在家里。
然而,华国锋在家中并非无所作为。他在九号大院里精心培育了一片葡萄园,这成为了他退休后的一大乐事。那些曾经参观过九号大院的人都会留意到,院子里有两个巨大的葡萄架,上面种植了多达数十个不同品种的葡萄。
韩芝俊女士透露,这些葡萄的种子大多来源于1983年,当年华国锋亲自前往北京香山植物园获取。而有关葡萄栽培的技巧,也是华国锋向植物园的专家们虚心请教得来的。
华国锋的外孙女王苏佳热爱葡萄,也成为了华国锋培养葡萄的得力助手。王苏佳深感敬佩,她的姥爷在葡萄的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了超凡的直觉:“即便葡萄还未成熟,他也能准确地预测出它未来的模样和收获时机。”
这种惊人的洞察力源自华国锋对葡萄园的精心呵护。几乎每天,他都会亲自前往照料他心爱的葡萄。特别是在刮风的日子里,他总是急忙冲到院子里,小心翼翼地将葡萄藤绑在篱笆上,生怕被风吹断。
除了葡萄,华国锋还在院子里培植了樱桃、苹果、李子、桃子和核桃等多种果树,使整个院子一片生气勃勃的绿意盎然。这块土地上的蔬菜产量之丰富,家人几乎吃不完,除了送给朋友之外,华国锋还让妻子制作了蔬菜干,以备淡季食用。
普通人生活的深刻之美
退休后的华国锋过上了整整27年宁静而有规律的生活。在这个绿意盎然的院子里,清晨的五六点钟,他的夫人韩芝俊就开始忙碌。她先在小菜园里耕耘,六点半准时唤醒了华国锋。
一旦起床,华国锋通常会在院子里绕上一圈,亲自照顾他心爱的葡萄和各种蔬菜。接着是简朴的早餐时光,也许是一杯牛奶或者一碗鸡蛋羹,再加上几块烤得酥脆的馒头片,配上一点酸白菜。华国锋的牙齿很好,他喜欢那种咬劲十足的馒头片。
用完早餐,他常常会花上一两个小时仔细阅读报纸,对新闻非常感兴趣,有时甚至妻子的叫喊都未必能打断他的阅读。
作为山西人,华国锋喜爱面食。因此,午餐通常是各种面条,尤其是山西的莜面、猫耳朵和刀削面。他常说,吃着家乡的面食,让他回忆起了山西老家和那里的人民。
午餐后,他会稍事休息,然后进行一些社交活动。如果有客人前来访问,他的秘书通常将会客时间安排在下午。无论是谁,华国锋都有一个原则:不涉及政治议题。他还有一个规定,即使是老部下或者亲朋好友前来看望他,也不允许称呼他为“华主席”,只能称呼他为“华老”或“同志”。
离开领导岗位后,华国锋家中的客人多是普通人。他们有些是多年来的老友,有些是在退休后结识的新朋友。不论他们的身份如何,华国锋总是平等相待。许多曾经造访过他家的人都对他赞叹不已:“华老的胸怀真的很宽广!”
晚餐对于华国锋而言也是非常简单的,通常是二米粥或南瓜粥。用过晚餐后,他保持着每日的习惯,观看《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后,他喜欢带着全家在院子里漫步,思考新闻中报道的重要事件。
除了散步和照料葡萄,华国锋还培养了对书法的浓厚兴趣。据他的儿子苏斌介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华国锋坚持不懈地练字,并与一些著名书画家成为了朋友,经常参与书法家协会的活动。甚至启功也高度评价了他的字迹,称其为“浑然大气、骨力尽现”。
尽管热爱书法,但华国锋很少为人题字。一次,一位朋友收到了他的字后却拿去卖,这让华国锋感到有些不悦。自那以后,他几乎不再随意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
华国锋一直对金钱看得很淡,他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很豁达的人。他一直教育子女要节俭,他的子女都本分朴实,没有出国,也没有依赖家庭背景从事商业致富。
他的两个儿子苏华和苏斌,以及两个女儿苏玲和苏莉,都是普通百姓,从未因为是他的子女而向国家提出过额外的要求。他们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延续了家风的廉洁正直。
华国锋的坚守与遗憾:未圆的奥运梦
虽然隐居幕后,华国锋的生活宁静祥和,然而每年的两个特殊日子,他总会坚定地走出家门。这两个日子分别是毛泽东的生日和忌日。
每当这些日子临近,他都会带着家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虔诚地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亲自领唱着“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的口号,向毛主席表达崇敬之情。这一传统一直坚持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然而,自2008年开始,华国锋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尽管如此,他心怀特殊的愿望——亲自前往北京鸟巢,目睹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
早在2001年,当华国锋得知国际奥委会宣布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时,他激动不已地告诉家人,他一定要亲自出席奥运会的开幕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奥运会开幕日期临近,华国锋的健康状况恶化,未能实现这个心愿。
华国锋于2008年8月20日离世,这正值北京奥运会进行之际。他的外孙女苏佳回忆道:“那天早上,姥爷清醒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在跟我说他想去看奥运会。我安慰他说,等他出院后,我们会一起去看奥运会,但没想到……”这个令人心痛的遗憾,成为了华国锋生命中未能圆满的奥运梦。
人民之情,永不忘却——华国锋告别仪式
2008年8月31日,华国锋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隆重举行。清晨七点,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中央领导代表前往北京医院接收华国锋的遗体,与华国锋的家人一起护送着灵柩通过长安大街,庄严肃穆地前往八宝山。
从上午九点半开始,蜂拥而至的人们自发前来悼念,步入悼念厅,向华国锋的遗体默哀告别。这其中既有政府官员,也有来自科技、文艺、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普通人,更有许多是华国锋的老友。据统计,那天前来悼念的北京市民超过两千人,场外的小广场也早已站满了前来送别的人群。
由于人数众多,为了节省时间,人们自觉排成队伍,依次向华国锋的遗体行礼告别。就连八宝山公墓的工作人员都感叹,很少见过一个人的告别仪式上会有这么多自发前来悼念的人,这充分彰显了华国锋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许多前来悼念的人都曾与华国锋共事于湖南、山西等地,是他的老战友。这些老战友见到了华国锋的夫人韩芝俊,纷纷泪流满面。年近八旬的韩芝俊表现得坚强坦然,她坚定地与每位前来悼念者握手,表达感激之情。
然而,由于场地有限,许多人被挡在悼念厅门外。于是,他们在广场上自发地拉起横幅、高举画像,以表达对华国锋的最后敬意。
十一点半,华国锋的灵柩由八名身着礼服的军人执抬,两名持枪军人护卫下,缓缓移至灵车前往火化。广场上许多人目送着华国锋的灵车驶离八宝山,仍然高举着他的画像和悼念横幅,久久不愿离去。
华国锋告别仪式
华国锋的离世引起了广泛的瞩目与感慨。许多人对他这位已经隐居多年的老人能够吸引如此众多民众前来送行感到惊讶不已。这场高规格的纪念活动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使得历史更加真实,也让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然而,深思之下,华国锋能够获得如此高规格的告别仪式并不出奇。他曾经担任过党政军的主要领导职务,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声誉,因此他理所当然地配得上这样高规格的告别仪式。
人们之所以感到意外,或许在于华国锋在退休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与外界接触不多,没想到老百姓仍然铭记于心。
华国锋逝世后,党中央对他进行了非常客观而充分的评价。党中央赞扬了他在毛泽东逝世后,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积极拨乱反正,恢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鼓励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工作,平反了冤假错案,推动了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正常化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客观的评价确实准确地反映了华国锋在历史转折时刻的重要作用。他在国家危机时刻的果断拨乱反正,以及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动,都是历史上难以忽视的一笔。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