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evern
编辑|S
中美究竟谁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在中美两国之间达成共识。
美国人声称自己胜利的主要论据,是中美将士高达5:1的战损比,甚至公然嘲讽中国:“中国人死亡人数是美军的5倍,好意思说自己赢了吗?”
那么,面对美国人趾高气扬的宣言,我国军事专家金一南将军如何回应?
我国坚定认为取得朝鲜战争的底气又来自哪里?
金一南回应中美战损比
“如果把抗美援朝当做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您觉得中国向全人类交出的这份答卷怎么样?”这是我国著名军事专家、解放军陆军金,在接受一场有关抗美援朝访问时,被问到的问题。
“这个比喻很好,倘若这场战争是新中国在国家安全事务领域的一次考试,那么它确实是猝不及防的,我们起初并未想到会被卷入朝战。实际上我们准备的并不充分,部队、指挥将领,包括中央决策层。”
接着,金一南话锋一转说道:“在如此严峻的一场大考中,中国走到了世界最强大战争机器的对立面,就中国做出的反应来看,我们的答卷不仅是合格的,甚至是相当优秀的!”
金一南认为,尽管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我方斩获的战果、得到的经验也是颇丰的。
在他看来,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精神面貌,一扫世界对中国的“落伍、孱弱”印象。
过去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似乎都看惯了旧中国处处忍让、退缩的模样,在安全与生存发生冲突时,旧时代的清政府也好、国民党也罢,往往都是一心求生存,为此不惜抛下尊严和国家主权。
可新中国却彻底颠覆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正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中国抗美援朝的评价所言:“中国人敢于走到世界最强国家的对立面,这就是中国复兴的开始。”
李光耀
除此之外金一南还认为,朝战帮助中国打开了国际视野、打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中国学会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与各国打交道。
“朝鲜战争让我们第一次学习到了,怎样在全球各大势力的较量中纵横捭阖。”
可以看出,金一南将军对中国在朝战中的评价很高,然而就在这时记者却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美国人认为,中国军队阵亡人数是美国的5倍,这难道还好意思说胜利吗?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在中国人看来,中朝联军毫无疑问挫败了联合国军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并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但一直以来,西方世界始终对战胜方存有异议,拿中美战损比质疑中国的胜者地位,也成了西方世界惯用的手段。
为此,两国民众和网友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面对这一问题,金一南将军给出了一句简短而深刻的解释:“仅仅从伤亡数字上去评判一场战争的胜负,这是极其片面的。”
金一南列出了衡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如参战目的是否达成、战略目标实现与否、参战方所表现出的战斗力和精神风貌等等。
的确,单纯的纸面数字评判,根本无法弄清中美在朝战中孰优孰劣,更无法体现朝鲜战争背后的深刻意义。
那么,抛开伤亡数字来评判,我们宣称取得朝鲜战争胜利的底气是什么?
金一南
获胜方的底气来源
首先,中国实现了出兵朝鲜的两大主要目的,即帮助朝鲜人民抗击联合国军入侵、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安全。
1953年7月朝鲜停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毛主席开心的在中南海唱起京戏,并对身边的警卫员说:“我们可以脱下军衣了。”
在随后的人民政府委员会24次会议上,毛主席总结了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其中第一条就是:我们和朝鲜人民一起,把敌人打回到了38线、守住了38线。
一直以来,38线就是毛主席决定是否出兵的底线。
毛主席深知,美军一旦跨过38线来到朝鲜半岛北部,紧接着就会威胁到中国东北。
因为北朝鲜政府被打垮后,按照苏联方面的意见,中国将会成为朝鲜流亡政府的撤离方向。
届时,朝鲜战火将会直接烧至中国东北。
后续即便苏联来援,不管战争局势走向何方,我们都很难保证东北主权的完整。
而朝战落下帷幕时,中国志愿军守住了38线,成功将联合国军的侵略打退,避免新生的中国政权遭到敌人的威胁,使东北、乃至全国进入休养生息、全心全意搞发展的阶段。
反观美国,其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占领整个朝鲜,从而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并进一步威胁到中国。
可南北朝鲜分治,直接宣告了美国人侵吞朝鲜阴谋的破产,其借助朝鲜半岛染指中国的野心也遭到挫败。
中朝实现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目的,美国人的战争动机则未能达成,这是中朝自诩战胜国的最大底气。
板门店谈判
此外,朝鲜一战大大推迟了帝国主义新一轮的“反华战争”。
新中国诞生伊始,西方世界始终对我们虎视眈眈,美国人无时无刻不想摧毁中国这一新生社会主义政权。
进攻朝鲜,就是美国将魔爪伸向亚洲、进犯中国的序章。
而双方停战协议的签订,直接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为新中国的国家建设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
同时,中国经此一战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世界各国纷纷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一举洗刷掉了过往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
自此,全世界意识到了中国的崛起,欧美世界对我国的针对和打压也不得不从长计议。
反倒是主动挑起战争的美国,竟在3年苦战后被迫将局势维系在38线,丢尽了身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脸面。
从战争收获来看,显然也是中国占据了绝对上风。
与来自欧美世界的军队一战,中国志愿军学习到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毛主席说:“我们的志愿军取得了对美帝国主义的实战经验,我们摸了对方的底,对于美国军队,如果不碰一碰我们永远都会怕,跟他们打了33个月之后,把对方的底摸透了。”
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进步的过程,朝战过后中国军队拥有了同现代化装备敌人一较高下的经验,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也提上日程。
同时,我们的人民军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克服了对欧美强国的恐惧心理,中国人有了与世界顶级强国交手的信心。
1961年毛主席在接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就曾自信的表示:“我们与美国军队交战三年,他们的武器好,但只要不动用原子弹,我们就有的是办法和魄力打下去。”
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
可见,中国军队从朝战中收获到了极大的信心,这一点对于一支刚刚成长起来的军队尤为重要。
此外,朝鲜战争还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中苏朝三方同盟、为中国后续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
被迫参战的中国可谓是战果颇丰,而大动干戈、远赴重洋来到朝鲜半岛的美国军队,除了收获一片谩骂和质疑之声之外,没讨到半点便宜。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评判,中朝都是当之无愧的胜者。
于是,不想低头认输的美国人,只能将唯一占据优势的两国战损比,屡屡拿出来说事。
只是,中美真实战损比又真如美国人所宣称的那般巨大吗?
美军撤离朝鲜半岛
中美战损对比
1953年8月14日,中朝司令部联合发布了朝战综合战报:我方共毙伤俘敌军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韩军66.7万、其他国家2.9万。
中朝联军共伤亡103万,其中中国志愿军阵亡近19万人,负伤38万人。
同年10月23日,美联社发布联合国军战损情况,将己方伤亡数字定在了147.4万,这远超中朝发布的歼敌数。
而后韩国官方公布了减员数量,联合国军伤亡总计113万,也同样超过了中朝发布的数字。
可见,中朝联军在朝鲜战场斩获的战果,比我们预估的还要丰厚。
然而,随后美国政府却宣称:己方伤亡人数仅为14万人,阵亡总数不过3.6万。
倘若仅从这一数字判断,中国志愿军与美国军队的战损比,确实超过了5比1。
多年来,美国人一直坚称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尤其是当年参与了朝鲜战争的美国将领们。
五星上将布莱德雷在其自传中,始终坚持这一数字;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更是将这个数字说成美军伤亡的“唯一正确数字”。
战后,美国人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修建了一座退役老兵纪念碑,上面同样沿袭了这一数字。
可美国军队的真实伤亡情况,显然远远不止于此。
抛开中朝记载的情况不谈,就连美国国内也根本不信这些数据。
战争期间,美国军方常常发布粉饰性的战报,夸大战果以愚弄群众。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斯通表示:“第8集团军宣称从1951年1月25日至2月9日,每天歼敌一个师,占领汉城之前的10天,敌人每月损失30个师。请问麦克阿瑟的将军们都是军事奇才还是吹牛大王?”
华盛顿老兵纪念碑
美国媒体界也纷纷出言质疑:“军方提供给我们的战报如此令人怀疑,我们又怎么能相信他们提供的己方伤亡数字呢?”
一些美国军事专家也对此表示怀疑,称美军伤亡数量成了谜团。
作战期间,对伤亡情况如实统计和汇报是对一支部队的基本要求,受限于客观条件,战报统计出现一定偏差也属正常。
考虑到朝鲜战争已经算得上是现代化武器战争,且战争双方早已不局限于中美双方,而是卷入了全球十几个国家,也算得上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愈发加大了战况的统计难度。
可美国人公布的伤亡数字,与中朝统计的战果显然天差地别,这般巨大的差距属实让人难以接受。
这背后固然有着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更多的还是因为美国的刻意掩饰。
从美国发动的多起战争来看,美国人向来追求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胜利。
但朝鲜战争的巨大失利,却彻底掀翻了美国人过去的战争期待,笼罩在美国军队头顶的“无敌”光环也被直接打破。
这种情况下,战败后的美国自然要尽可能维持体面,粉饰战报也就成了他们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只要将伤亡数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美国政府就可以避免国内的舆论压力,也能为发动下一次战争奠定基础。
而美国政府这般自欺欺人、长期掩盖朝战伤亡真相的结果,就是现如今美国国民对中国战胜国身份的质疑。
这也是打输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政府做出的最后挣扎。
结语
单单从死亡人数来评判一场战争的胜利,显然有失偏颇。
如毛主席所言,中国达成了出兵朝鲜的战略目标,将敌人牢牢锁死在38线以南,从而帮助朝鲜抵御了侵略者,也保住了我国东北边境的领土安全。
单凭这一点,中朝就是当之无愧的朝战胜方。
退一万步讲,即便要以伤亡人数来衡量双方胜负,也应该以中朝联军的伤亡与联合国军的伤亡做横向对比。
而不是美国人这般,捏造出一个对己方极为有利的数字,而后长达几十年将其奉为圭臬,掩耳盗铃般的自诩朝战胜者。
这种行为是对战争结果与事实的不尊重,更是对战死在朝鲜半岛几十万军人的亵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