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近的10多年当中,令很多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的就是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强大能力。而也正是这样非常强大的能力支撑了我国在过去十几年当中的高速发展。但是如今这种能力似乎受到了某些限制。更加确切的说国家的基础建设似乎遇到了某些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放缓,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手段开始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的放缓。在最近几年当中,国家对于一些城市修建地铁的要求,不断的加码,这也就导致很多城市始终没有办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地铁线路。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城市的地铁运营情况非常的不好。大量的地铁线路,一趟一趟的空车。而大量的亏损再加上地方债的萎靡,也导致了很多的地铁线路不得不被砍掉。财政危机加上人民消费的保守化倾向,直接导致了很多地方的地铁运营,不再像过去那么有希望。
政府补助逐渐支撑不住
根据相关专业机构所披露的研究数据,在地铁这个项目上,政府需要持续的投入补贴才能够维持运转。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地铁线路的运营成本平均到每个乘客的头上是13块钱,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乘客实际支付的票价甚至都不到5块钱。
而这中间的差价就需要政府的补贴来维持。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比如说通过修建地铁站,可以形成一些地区性的枢纽,因此可以建设一些商业中心,通过这些商业中心来在一定程度上收回成本。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城市的地铁都有这样的功能,也不是每一条地铁线路,每一个地铁站都有这么做的条件。而如果地铁并不能够尽可能的自负盈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援的话,一旦地方财政出现了一些紧张的情况,地铁的运行就很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地方财政紧张导致地铁运营不畅
在过去,通过发展旅游业,工业以及房地产等各种方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债的办法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而这些收入就可以被转移到地铁这样需要补贴的部门。但是随着很多地方经济形势的放缓,很多的产业部门开始挤水分,情况出现的变化。
包括上海和杭州在内,一些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的地铁,都已经有些支撑不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基层的地铁员工的薪资上。而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政府还是相对比较有钱的,对于一些没钱的地方,政府就只能够停止地铁线路的运营。
由于地铁部门本来应该算是政府管理的部门,在地铁工作也算是一种铁饭碗。但是如今这个铁饭碗开始变小,甚至有被打碎的风险,这不禁令很多人感到非常的恐慌。
正视地铁定位,拒绝盲目发展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适合发展地铁的。地铁作为一种成本比较高的公共交通工具,需要有大量的城市中产阶级才能够维持运转。否则就是政府几乎无限制的补贴。
在过去由于很多地区的经济部门都有一定的水分,因此对于地铁项目的修建也就出现了一些盲目的情况。也正是这种盲目的决定,最终导致了如今的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停掉一些不太能够回收成本的地铁线路,重新恢复到以公交车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系统当中,也不失是为一件好事。并不是说一定要保持现有的地铁规模的。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坚决的做出改变的勇气。
过去在民间有一些声音认为地铁是国家的战略级别工程,不能单纯的考虑收益问题。但这事实上是不对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战略性工程都有一本账要算。只有真正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项目,才能够带来真正的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类似于地铁这样的现象,在未来的几年当中应该还会出现很多。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是天翻地覆的大事件。但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坏事。相比于把问题拖到爆发,不如在问题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就通过根本性的改革来改善局面。
在公共设施领域就更是如此。像地铁这样的重型资产,要进行任何的改革,都需要谨慎的考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把这样的重型资产就放在那里。与其拖到伤口溃烂,不如及早刮骨疗伤。
这事实上也是对中国行政能力的一次很好的考验。如果我们没有能够下定决心升级和重新定位这些基础公共交通设施的能力,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当中我们的社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类似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