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4岁孩子在沙滩上等12分钟?还记得18年青岛海滩溺亡的双胞胎姐妹吗?
警方:海滩走失的上海4岁女童疑似溺亡
10月4日,上海4岁女童海滩走失事件牵动人心,善良的人们都在祈愿孩子平安。
但是,根据当地警方10月6日傍晚发布的通告,孩子疑似已经溺亡。
通报称,“民警……发现了疑似女童的身影,其在原地等候约10分钟后,向水边走去,在水边摔倒后消失在海浪中。”
而根据孩子爸爸黄先生的描述,当时他回到岸上拿东西,让女儿在沙滩上等待不要动。等黄先生拿东西回到原地时,已经过去了12分钟。时间上也与警方的通报相吻合。
让4岁孩子在海滩上独自等待12分钟?
我在上海4岁女童海滩游玩走失近48小时,又是一起无知害死亲人的悲剧? 一文中已经介绍过,当儿童在水域附近活动时,看护人的视线必须一刻也不能离开孩子。
而这位父亲,居然让4岁的女儿在海滩上独自等待12分钟,这是有多无知者无畏啊。
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这位父亲知道独自等待的这12分钟有多漫长吗?在这12分钟的独自等待期间,孩子有多煎熬呢?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
见过孤雁的哀鸣吗?
1个4岁孩子在海滩独自等待的12分钟期间,内心的焦虑近乎哀鸣的孤雁。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维系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纽带不仅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需求。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越是在生命的早期,这种需求越强烈和依赖。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根本无法独立生存,需要父母或者他人照顾;儿童期这种需求都非常强烈。即使是成年后,一个人的力量也非常弱小,也往往难以生存,比如遭遇到豺狼虎豹的袭击。
因此,人的基因里写就了需要维系一定的社会纽带关系。
当任何一种社会纽带关系被打破,哪怕是遭受到些许损害,都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拒绝或者遗弃,内心都会产生明显的无助焦虑,甚至心理伤害,也就是伤心。
对于事件中4岁的孩子来说,爸爸即使是短时间的离开,同样是对高度依赖的社会纽带的打破,高度焦虑下,孩子很难待在原地等待,通常都会漫无目的地寻找。
还有人记得18年在青岛海滩溺亡的双胞胎姐妹吗?
从安全的角度说,我在前文强调过,孩子在水域附近活动时,看护人的视线一刻都不能离开孩子身上,即通常说的“不能离眼”。
不要说让4岁孩子在沙滩独自等待12分钟,
2018年发生在青岛海滩双胞胎姐妹溺亡事故中,双胞胎姐妹“不敢松懈”的母亲陈女士,“看一眼手机,看一眼孩子”,“再次抬头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就不见了”。
根据孩子母亲陈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事发的情况:
【当天下午1点多,她和孩子到万达公馆南侧的海边游玩。“她们在沙滩上玩沙子,我在距离她们几米远的位置看手机,”陈女士不敢松懈,也是看一眼手机,看一眼孩子,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下午3点多,我再次抬头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不见了,第一反应是她们可能是去海边冲洗挖沙玩具了,可我在海边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一个多小时后就去报警了。”陈女士当时表示,孩子们不太可能在海里遇险,“海滩很浅,而且一起下海的成年人也说,如果有两个小孩在水里挣扎,大家一定会发现。”】
陈女士自称不敢松懈,只不过是“看一眼手机,看一眼孩子”,再“看一眼手机,再次抬头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就不见了”。
“看一眼手机”的时间能有多长?1双8岁的双胞胎姐妹就已经来开玩沙子的地方,跑进海中溺亡了。
由此可见,孩子在水域附近活动时,发生溺水的风险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