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剧荒的朋友,还记不记得三年前大火的美剧——《摩登情爱》?
豆瓣评分高达8.8,赚走了一大票观众的泪水。
最近,Amazon打造的日版《摩登情爱·东京》刚刚上线,而且一口气就是七集。
相信但凡是关注日剧的朋友,早已经迫不及待了。
毕竟本剧的阵容简直是好到离谱!
七集的单元剧,几乎容纳了老中青三代熟面孔——
荣仓奈奈、池松壮亮、成田凌、黑木华、水川麻美、高良健吾、前田敦子、伊藤兰、国村隼……根本数不过来。
惊喜的是,刚凭《驾驶我的车》大火的三浦透子,也在剧中亮相。
当然,除了演员,东京版引人关注的原因,还是它堪称豪华的导演配置。
试问谁不好奇把黑泽清、山田尚子、山下敦弘、广木隆一、荻上直子凑在一起“命题作文”,到底会是个什么效果?
更何况主题还是“东京”。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原版的《摩登情爱》就会发现,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口碑下滑,已经让它暴露了一些短板。
比如美剧包装下的糖水故事,参差不齐的剧集质量,以及讨巧的“精致爱情”。
在一些集数里,它的确让人惊艳了一把,但渐渐也开始难以避免地“跑题”。
所谓“摩登情爱”的本质,应该和David Bowie的《modern love》一同食用。
是古典和现代的交汇,变亦或不变的颠沛,所有关系都在穿梭徘徊,而“我”在永动中的情感关系中体会生命的迹象。
真正迷人的不是爱情,也不是终成眷属,而是关系网,是吞吐了形形色色又运作了形形色色的城市本身。
因此,这部剧的主角应该是“纽约”。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东京”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个更有趣的选择。
它无比适合上演各种光怪陆离的街头,声色犬马的情爱故事。
但演员、主题、导演全员到位,《摩登情爱·东京》却没能达到预期。
它显然滑向了另一种“跑题”。
对于风格化的导演实践来说,它的确提供了很多优于原版的当代概念。
比如les育儿家庭,跨国恋情,离异大学女老师的性自由,63岁追爱的女强人等等。
但整体看下来,却很难感受到剧集对流动性和当代亲密关系的真正探讨。
从第一集水川麻美的“哺乳难题”开始,我们仿佛走错片场来到了《东京女子图鉴》。
此后的六集,基本都以一个“都市女强人”为主角,辅之一些关于情感迷思的讨论。
只不过把前面的修饰语换成大龄、老年、性压抑、剩女、蕾丝边、哺乳等各种前缀。
整部剧难免有种立下“独立女性”的人设,再往里填东西的生硬感。
这种“概念先行”的结构,对于女性议题和《摩登情爱》剧集本身,都有跟风、窄化、偷懒的嫌疑。
基本上,每一集都会抛出一个“名言式的观点”。
比如第四集的职场PUA和抑郁症关怀,还有第三集和第五集中大龄独身女的相亲歧视。
如果只是讲好这些“道理”,对于本剧的配置来说,实在是有些简单了。
其实,和美版《摩登情爱》一样,日版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也强烈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集数观看足矣。
可以说, 也正是个性派导演的加持,才挽救了日版《摩登情爱》整体上的乏味。
除了实在乏善可陈的第一集、第六集和第七集外,很多导演还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按理来说,在东亚文化和发达国家的尖锐对抗中,东京是一个多么好的讨论场域。
我们所期待的,是由一些现场感、光感、语感、时间感组成的东京情境,像河床般吐纳着各种情感关系和多元议题。
就拿广木隆一的第二集以及黑泽清的第五集来说。
故事并非围绕着一个议题去纠结答案的正误,而是推散开一种不可言明的情感体验,让城与人建立了一种深广的联系。
在第二集中,荣仓奈奈饰演的高知女性,明明和柄本佑饰演的丈夫非常相爱,但因性生活不和谐最终以离婚收场。
他们或许是现在很流行的“智性恋”的典型。
荣仓奈奈从此陷入对婚姻、爱情、性的迷思,专挑已婚男人发生性关系。
但另一方面,又难以回避与前夫的一拍即合。
片中巧妙地展示了二人的互动,那是一种城市地景与思维地图的双重探索。
由于前夫研究桥梁的专业,他们常常在游船上约会。
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孔洞,阳光潋滟,水波粼粼。
镜头注视着妻子落向前夫的目光,在一个最宁静的时刻里却流露出比高潮更性感的表情。
其中有五分欣赏,两分娇嗔,两分不过如此的鄙夷,还有一分“好想就此沉醉吧”的痛苦。
本集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画面,镜头追随离异夫妻下船道别,又跟随前夫上岸。
转眼的功夫,对面马路上就走来一个新人,和他笑着打招呼。
几步之间,街道和人一样错落分明,日光堂堂又明暗有致,这才是生活本身。
也是妻子自己说的:“在船上看东京一切都不一样了”。
婚姻、性、用什么姿势、出轨与否亦是如此。
在本集的最后,妻子在流泪和高潮此起彼伏的挣扎后,坦荡地对前夫表白:“我想要你,圭介。”
角色的诚实成全了一个性感的故事,也让“桥梁”从此成为隐喻。
脱离开刻板的情感公式,人与人之间保持连接的方式又何止一种。
它完美契合了城与人流动性的主题,轻柔地拨散开来,三言两语勾勒了一个动人的女性形象。
同样,在第五集中,当片尾导演的名字升起来,故事中说不清的幽灵属性也就有了答案。
它仍然围绕着一个非常八点档的情节:流浪汉冒名顶替高富帅,与单身女精英约会13天。
但黑泽清却轻松制造出一种日常里的幽冥之气。
先是中山裕介饰演的男主角,从语言到肢体都刻意呈现出一种机械的操控感,但在不经意间又流露出惊悚的自由意志。
二人的情感关系,仿佛一个生物对另一生物的介入尝试。
女主角在深夜街头被男人吸引,镜头推近,他在银质闪光的路灯下用平稳的声线报出自己的电话号码。
就像机关“咔嚓”咬合起来,联系就这么建立了。
随后,片中的永作博美刻意忽略了男人的虚构身份,不断试图抓住一个本就虚无缥缈的实体。
它们可以是城市,是时间,是山间大雾和夜升日落的月亮,但却很难是一个真正存在的“肉身”。
这种对实际交往的回避,以及对“虚构之物”的痴迷,矛盾的背后是当代人切肤的孤独和自恋。
除了几集亮眼的表现外,日版《摩登情爱》最明显的,则是一些结构上的神来之笔。
它们都非常日式,也非常灵动。
比如第三集,一个陈旧的“夕阳红相亲”故事,经由山下敦弘的创造,变得活色生香。
故事就发生在短短的一天之内,观察了一对独身老人的初次相亲。
但导演利用时间和空间,轻松分裂出三个互文的层次。
年逾63的奈津子鼓足勇气前去相亲,隔壁就坐着同是初次面基的年轻男女,二者构成一组非常耐人寻味的对照。
年轻男孩的每一句都以“我觉得”“在我看来”“我推荐”作为开头。
而大龄男人耕介则是一个平静的倾听者。
但有趣的是,若把时间推回30年前。
奈津子口中让她留下“心理阴影”的约会对象,正是眼前成熟稳重的耕介。
他也曾像隔壁桌的毛头小子一样,夸夸其谈,ego爆棚,只为了表现自我,但却引人不适。
从纵向到横向的互文,不仅是一种“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的相遇之慨叹,更像一种有趣的性别观察。
这些亮点也让本剧较之原版,有了独特的日本风味。
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它确实试图去把握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比如随着第一集中,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引出了“负罪感”这一话题——
“含辛茹苦的母乳喂养才是最好的”。
这种母性的运作,本质上恰如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所戳破的那样:
“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
在此后的几集里,这样的“负罪感”贯穿始终,被扩大演化成一种当代社会的公共性情感。
过了年龄的独身者,再去相亲总有一种做错事的猥琐感。
结了婚却无法和大家一样生儿育女的夫妻,就仿佛对谁不起。
明明得了抑郁症的是自己,但总感觉亏欠了社会和家庭。
坚持喂母乳的妈妈不是不知道配方奶的便利,但就是怕配不上完美无缺的“伟大母爱”。
剧集想探讨的内容,也许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之外的关系可能,这个议题本身就非常有趣,也能引起东亚社会的广泛共鸣。
但它们在叙事上却不好操作,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
从结果来看,《摩登情爱·东京》的确有些分裂。说爱情不像爱情,说是社会观察又不够深刻,背着命题作文又限制了导演的发挥。
可以说是非常的吃力不讨好了。
当然,它绝不至于到烂剧的地步,很多集也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只是面对这样的阵容和主题,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些更有创造力的表达。
所以,也是见仁见智,大家也可以挑感兴趣的集数,感受一下自己最喜欢哪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