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从冰川世纪开始说起,进入到刀耕火种,及至现代文明,绵延了岂止于几万年。只是以往我们说这些都是从人类方面来说,而这一次,雅克贝汉从“受害者”角度来说,也就是那些不断被毁...相关资源:- 点击获取
或许你都不知道,或者说不关心,这几天有一部叫《地球四季》的电影在上映。
这个名字起得实在不够逼格,比如《我们诞生在中国》,有一股浓浓的文艺范儿。
而《地球四季》呢,呃……听起来就像是我们小学时常用的作文题目:宏大。而宏大的言下之意往往是空洞。
然而,不出意外地,《地球四季》完全衬得起这样的宏大。
电影从冰川世纪开始说起,进入到刀耕火种,及至现代文明,绵延了岂止于几万年。
只是以往我们说这些都是从人类方面来说,而这一次,雅克贝汉从“受害者”角度来说,也就是那些不断被毁坏的自然方面,以“彼处”来演绎一段被动的历史。
意思是,他把地球当作一个生命来看待,套用《一代宗师》的话是:在人类介入之前,那都是春天。
实话说,人与环境这种主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虽然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老生常谈的事情我们永远做不到。但雅克贝汉却把这个老生常谈做得很漂亮。
比如摄影,从《迁徙的鸟》到《海洋》到《地球四季》,雅克贝汉的摄影都是会让你张大嘴巴的,那微观的程度能让你瞠目结舌,并且一个个镜头当剧情片来拍,特写、眼神、故事逻辑,用镜头来代替旁白,有时你都会忘了这是纪录片。
比如结构,正如前面说的,在人类介入前都是春天。而一个经典的戏剧方式是,要想展现美,就必须把美破坏给你看。于是电影的一大半内容都是在展现这种自然之美,及至,人类工具毁灭了整个生态。
甚至还有节奏的安排,在前半段时间里,闲庭信步和紧张激烈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群狼捕猎一段,让人惊心动魄。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商业片该有的样子:有故事安排,有结构设计,有节奏控制,还有一定的奇观展示。
然而,然而到了最后,导演还是坐不住了,他陷入了纠结,一方面展现着所谓文明对地球的侵犯。
同时又告诉我们,
保护地球- 一切还没晚
这仿佛是一种劝降,看吧,你们这些人类到底干了什么样的事,赶快回头是岸吧。
诚然,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现实意义,可对于我这样的老人,未免觉得流于平庸了。
不过我依然觉得这是这个档期里最好的电影,它或许达不到《海洋》的惊艳程度,但至少比前段时间那部动物纪录片要好很多。
只是在写下这些的时候我也陷入了纠结,我来推荐这部电影是不是不应该?
毕竟,当你打开购票页面时就会发现,这样一部电影,有可能整座城市的排片也不到两位数。
如果你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可能需要大费周章。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它的娱乐程度远比不上档期内的其他几部片,而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至腐至烂的年代,又能拿什么去争排片?
观众,有时候也很为难。
看篇幅还有,再来说个插曲。
可能是假期,所以我看的这场人还是很多的,但是在找到自己的座位时略微有点慌。
因为我身边坐着的是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
她和她父亲带着一大堆的零食,仿佛要进行一顿影院野餐。
我知道这是一个不详的预兆,这意味着,整部电影过程中我都要听到吱吱嘎嘎的吃东西声音,以及她父亲不停地讲解字幕(我看的是法语原声场)。
果不其然,电影的一开始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谆谆教导气息,这是什么动物,那是什么动物,这句台词讲的是什么,那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小女孩不停发问,父亲小声作答。
可伴随着这低噪版的评论音轨,我忽然有些感动了,在电影的后半段,小女孩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
人类好坏,我讨厌人类,
人类好坏,我讨厌人类- 哦
父亲拦也拦不住。
或许这就是一个没有什么经验与负担的观众最直接的反应吧。
电影结束后,小女孩仔细地收拾了座位旁的垃圾,把它们装到带来的塑料袋里,带走。
如果电影院的熊孩子都是这样,那我宁愿多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