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小米SU7刷爆了网络。
在28日的发布会上,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正式对外亮相。
发布会结束后,小米汽车官方微博频传“喜报”:4分钟大定破万,7分钟破2万,27分钟破5万。
小米SU7上市24小时,大订数量更是接近9万辆。
简直堪称中国汽车史上的奇迹。
作为小米的第一款车,SU7以其出色的设计和配置,成功征服了一众车迷。
然而,距离小米SU7上市才不到几天的时间,魔幻的事情却发生了。
在国内某汽车网站,出现了大批针对小米SU7的投诉。
不少消费者表示,在小米发布会上听到订单随时可退的承诺后,自己才下的订单。
可由于不慎手滑将订单锁定,导致5000元定金无法退还。
他们觉得,小米官方应该把这部分定金,原封不动地返还给自己。
还有人拉了“小米汽车定金不能退”的维权投诉群,人数很快逼近200人。
对此,小米官方回应称,定金7日内支持无理由退款。
可一旦订单锁定,车辆将进入生产阶段,配置无法再修改,定金将不予退还。
可见,小米官方在事先已充分告知消费者购车规则,消费者也是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购车协议。
部分人因点击了锁定按钮导致定金无法退还,这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责任。
其实,这些向小米官方喊话退定金的消费者中,不乏一些爱蹭热度之人。
为了一张订单截图,他们提前锁单,晒到朋友圈炫耀一番之后,回头却发现再也退不了款,这才慌了神。
事后,他们又不要脸地声称“维权”,把错误归咎于小米官方,未免过于荒唐。
有一名大学生,因为锁单之后退订不了,只能将车辆挂在闲鱼上出售。
还有一个卖酒的业务员,在群里哭诉自己每个月工资只有3000,实在买不起这台车。
还有人称,是被自家的猫误触了锁定按钮。
都是成年人了,终归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明明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操作失误,却还要整出这一出闹剧,认定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对于这种装逼犯,就应该给他们狠狠地上一课,让他们长点教训。
也要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除了自己之外,没有谁应该为你的过错买单。
现实中,像这种因为装备失败而大型翻车的事故,可谓是屡见不鲜。
有人发了一个“在美国很想念家”的动态,可定位却显示在汕头。
一个女生发现自己的前男友晒了去伦敦的旅行照,她只是提醒了一下对方那是悉尼大桥,没想到随即就被对方拉黑了。
有人在朋友圈发了穿着泳衣在澳洲度假的九宫格,却不知道此时的澳洲正值冬季。
文翼特地去搜了一下,某宝上确实有不少这种专门销售虚假朋友圈素材的店铺。
这是一种新型的精装修产业链,只要花个几块钱,就能在朋友圈营造出高端的人设。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从网上盗取的素材,销量还不低,购买者也给予了一致好评。
不禁让人觉得,装逼,永远是人性的刚需,任何时候都不缺市场。
总有那么一些人,自身能力并不强,却对个人形象和外界的认可极为在意。
他们希望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有句名言: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越缺什么,就越喜欢吆喝什么。
很多人在现实中活得不如意,就会热衷于在网络中刷取存在感。
他们穷尽一切手段,也要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
可当虚假泡沫被戳破的那一刻,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处境之中。
优越感就像内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
若是过分张扬,就会显得自己低级且愚蠢。
装逼固然很爽,可一旦装过了头,也难免会有翻车的一天。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马蒂尔德并不富裕,她和丈夫居住在巴黎的一个小公寓里。
有一天,马蒂尔德被受邀参加一个舞会。
她特地向女性朋友借了一条华丽的钻石项链,来配衬这个场合。
舞会上,马蒂尔德出尽了风头,内心的虚荣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可在回家的路上,她却把项链弄丢了。
不得已之下,她只能借钱买了一条与之看起来差不多的新项链,归还给女性朋友。
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
这些年来,她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好不容易才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后来,马蒂尔德才偶然从女性朋友的口中得知,自己所丢失的,不过是一串假的钻石项链。
故事中的马蒂尔德,又何尝不是很多现代人的缩影?
多少人为了换得一时的光鲜和虚荣,不惜豁出所有,甚至将家底掏空。
比如,有的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交形象,贷款买了一辆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豪车,结果每个月都过得入不敷出。
比如,一些女生为了挤入上流社会,频繁地进行整容、隆胸、削骨,还用着最昂贵的奢侈品,私底下却不得拆东墙补西墙地周转资金,终日处于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
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更有面子,给孩子购买名牌服装、价格不菲的玩具、高端的数码产品,也因此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往往会感到生活负重,快乐感降低,甚至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克制自己的炫耀欲,量入为出,去过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生活。
若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虚假繁华,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别人释放出“我比你强”的信号,注定会活得疲累不堪。
主持人蔡康永,曾在节目中谈到自己的一段经历。
小时候,妈妈带着他去一个很有钱的朋友家打麻将。
到了饭点,主人把家里珍藏的山珍海味、鲍参翅肚都拿出来招待。
蔡康永第一次吃到鱼翅,忍不住惊叹道:“真好吃啊,这是什么东西啊?”
主人微微笑道:“这是粉丝。”
还给蔡康永又盛了一碗:“喜欢吃就多吃点。”
长大后,蔡康永参加过很多饭局。
每当上了什么名贵食材,请客的人往往会大肆宣传:
“这是神户牛肉,养牛的时候要做按摩、要听音乐的,很贵的,好几千啊!”
此时的蔡康永,才真正体会到小时候餐桌上那位主人的温柔用心。
那位主人虽然是大户之家,可言谈中却没有丝毫的自矜自傲,也给予了客人应有的尊重。
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来不会急于去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反而会处处照顾他人的感受。
他们没有自卑情结,也没有匮乏感,压根不需要通过任何的外在物质来标榜自己。
当你活到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
越是无知的人,越容易产生一种迷之优越感。
反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低调谦逊,甚至故意藏拙。
过度地抬高自己,并不会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反而会为自己招来嫌恶和祸端。
毕竟,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是不把优越感写在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