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元1140年,金兵大举南侵,想要一举灭亡宋朝,可是金国的各路大军相继遭受了宋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在顺昌之战中,宋军更是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击败了金军。
紧接着岳飞的岳家军又在郾城打败了金军的主力,一路连胜收复了郑州、洛阳等故土。面对如此情形,金兵只得悻悻收兵撤至河北,此时南宋国内都在幻想着能够一举收复失地,迁回故都,抗金形势一片大好。
但是,当朝皇帝宋高宗赵构根本无心北伐,只想着求和保命。在如此情形下他相当害怕宋军胜利影响他与金人求和,同时也害怕岳飞真的打到上京迎回徽钦二帝,影响到自己皇位的稳定。
因此,在赵构和秦桧的密谋下,直接暂停了全部宋军的北伐任务,相继命令各路大军立刻班师回朝,甚至在一天内接连给岳飞下了十二道金牌,逼迫一直不撤退的岳飞回朝复命。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力,毁于一旦。”最终岳飞只得回师,走时高宗还下令,不得留有将领驻防北境。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无人管辖,岳飞等人心血被一道诏令付之东流。
绍兴议和
公元1141年,宋高宗极力促成和谈,为了向金人表达自己的诚意,在命令大军班师不久,他就立刻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的兵权,还取消了对金作战的任何部门。随后,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尽管如此,金国仍然做出了最后条件:杀死岳飞,否则绝不答应议和。经过一番交易后,双方和议,史称绍兴议和。这一年里,岳飞被害死。金人甚至摆酒庆祝。赵构也如愿以偿的被金人册封为宋高宗,为自己的继位正名。
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然而,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灭。金皇统八年,完颜宗弼死去,海陵王完颜亮当右丞相。金皇统九年,完颜亮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
金天德四年,完颜亮命张浩等人在燕京大兴土木,第二年就直接住进了燕京,命名中都大兴府。紧接着又在曾经的北宋首都汴京修建行宫。逐步进行了对南宋的灭国之战的准备,采石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采石之战是南宋历史上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宋金双方的政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采石之战背景
金正隆六年(1161)六月,完颜亮率领文武百官从燕京到达汴京,全力治兵准备南伐。他一面对宋谎称此次到达汴京是巡幸而不是军事行动,一面全力治兵准备南伐。
绍兴二十九年(1159)春天,南宋朝廷派秘书少监沈介和国子司业黄中作为贺金正旦使,贺金主生辰使返国,他们都亲眼看到完颜亮在修汴京,以图南侵的情况:
“沈介为贺正旦使先还,不敢言”,黄中则对高宗言:“彼国治汴京,役夫万计,此必欲徙居以见逼,不可不早自为计。”高宗猜测应只是建离宫,不愿相信,黄中再奏:“臣见其所营悉备,此不止为离宫。若南徙居汴,则壮士健马不数日可至淮上,惟陛下深图之。”
此后关于完颜亮是否南侵,朝廷展开激烈的争论,高宗虽然不相信金人会南侵,但也经常派使臣打探消息。绍兴三十年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杨椿和右相陈康伯一起向高宗建议马上对两淮的守卫作出部署。
左相汤思退等妥协派不同意出兵,朝廷又开始就战争问题展开争论。十二月,高宗罢免汤思退的相位。此后,高宗部署备战,分四路迎敌,一路是以侍卫马军司公事成闵为湖北北京制置使,率兵三万屯武昌,与守卫襄阳的吴拱相应。二是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以备川陕。
三是以患病的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建康都统制王权为副使,池州都统制李显忠、江州都统制戚方犄角策应,以备两淮。四是以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宝为沿海制置使,以防海道。正当南宋军队尚在按计划进行军事部署时,完颜亮的南侵开始了。
采石之战与李显忠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完颜亮挥军六十万兵分四路南下,东路军以苏保衡带领由海道南下,再入钱塘江口,直取临安,迎候金兵南下;西路军的左路由刘萼率领,从蔡州地界出发,直攻宋之荆襄地区,西路军的右路由徒单合喜率领,从凤翔向宋之大散关地区攻取,以待后日入川。
同年十月,金军从涡口渡过淮河,战争爆发,此时李显忠为池州驻扎诸军都统制,将军队转移至舒城,十月四日,李显忠带领自己的部下赵康年、曹高麦、韦永寿、刘彪等与敌军韩常将军战于大人洲。
史载:公领赵康年、曹高麦、韦永寿、刘彪等与虏战于大人洲,首挫其锋,乘胜掩击,过淮,虏军溺死者千余人,俘降者甚众。
金军大溃,大多淹死在淮河。后李显忠又诱来敌人一万多援兵,然后以所部主力再次包围金兵,使金兵崩溃,大多淹毙于淮河。李显忠又乘胜消灭了金兵的“射雕军”,收复了被金人占领二十多年的淮西诸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