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以来,菲律宾在南中国海的挑衅活动越发频繁且力度加大,短短数周内,便接连发生了船舶碰撞、打出白旗、以及登上铁线礁等,引发关注的事件。显而易见,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美国在暗中策划,并提供支持的影子。
就在近期,美国印太司令部指挥官阿奎利诺公开宣称:倘若菲律宾的船员在交战中不幸阵亡,菲律宾完全可以依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向美国寻求援助。然而对此言论,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一旦中菲在南海爆发严重的人员伤亡事件,美国很可能就会拒绝介入这场争端之中了。
《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一国遭受他国侵略之际,盟国需要义不容辞地予以回应,协助该国抵挡侵略者的攻势。
根据该条约,各国渴望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维护欧洲大陆的“集体安全”。那什么是集体安全呢?简单来讲便是,保持欧洲各大势力之间的平衡地位,任何人都无法过于强盛,以至于能够轻易侵犯他国,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他强国有权联手对抗肇事国。这便构成了共同防御的原始形态,也标志着国际社会正式告别传统的“同盟”战略,转而追求更为科学合理的“集体安全”理念。
两者区别在于:当盟友遭受敌对袭击之时,源于同盟关系的义务要求我方必须出击支援;然而,随着集体安全原则的日益兴盛,若盟友遭受敌对攻击,我方可借此契机出兵展开自卫行动。
去年八月份,美国国务院公开发布声明称:菲律宾运输补给物资的船舶,遭中国军队利用水炮阻止航行,这严重违反国际法规,并对区域和平与稳定构成重大危害,倘若此类行为持续发生,必将触发《美菲共同防御条约》。
在此背景之下,中美两国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无疑将大幅提高,这也是美国史上首次将水炮行径,定性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的“武装攻击”内容,进而引爆该条约。如此操作,无疑加深了中美两国之间触礁的可能性,毕竟在海洋环境下,喷射水流现象每日都会上演。
美国依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否真的采取反击措施呢?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或许感觉丢尽颜面的美国,决定重新设定红线标准,即只有在菲律宾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方可触发相关条约。如果未来菲律宾真的出现人员伤亡事故,鉴于目前美国并不愿与中国,掀起大规模军事冲突,他们是否会再度更改规则,宣示需要至少十名以上人员丧生,才能达到触发条约的条件呢?
此外,美国国务卿约翰·阿奎利诺的言论,其实并未暗示出,美国必定会干预相关事宜。他明确表示:“若是有水手、军人乃至其他相关人员遭遇不幸,菲律宾便可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第五款进行应对,菲律宾有权作出这些抉择。”
所谓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仅仅是用于威慑的、虚张声势的空壳武器罢了。除非美国甘冒风险与中国开战,甚至引发全面核战争,否则在涉及菲律宾此类小角色的情况下,美国绝对不可能因为区区一个菲律宾,而同拥有核力量的中国产生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