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来自河南的张伟,一直认为姻缘由上天安排,不肯轻易讲究,导致39岁还孑然一身,这可急坏了他那年迈的老母亲。
直到他偶然遇见自己的“真命天女”——来自贵州的水族姑娘余花。
这位年仅20岁的漂亮姑娘为了他,打破了水族“女不外嫁”的祖训,追随他来到千里之外的河南,被他用八抬大轿风风光光娶回家。
这本是一场天造地设的结合,值得所有人祝福。
然而在新婚的洞房花烛夜,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意外。
张伟,时年40岁,出生于豫西山区,家境只能算一般。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初中没毕业就去南方打工了。
他的手比较灵巧,学了一门理发手艺,过了几年自己开了间小小的理发店,大小也是个老板,也算是事业有成。
由于年纪轻轻就在大城市闯荡,也算是见过大世面,再加上自己现在在开店当老板,所以张伟择偶的眼光也变得挑剔。
他看不上父母和亲戚介绍的老家女孩,认为她们都是一群村姑,长得寒碜点的在农村都算三四等人,实在拿不出手,长得漂亮点的没啥文化却要这要那。
而城里的姑娘虽然有文化又懂打扮,却也看不上没车没房的她。
就这样,张伟在择偶这块一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此耽搁下来,一直到三十多岁成为大龄剩男,连亲戚们都没人给他介绍对象了。
眼看着单身日久,张伟的心态也发生变化,他固执的认为自己到现在都没有对象不是因为找不着,而是不想找也不愿找。
他在心里不停的暗示自己,他是一个相信真爱的人,宁愿每天晚上寂寞难耐,也要坚持等待真爱降临,宁愿光荣的单身,也不随意的将就。
久而久之,连他自己都对这套暗示信以为真,认为自己一直不结婚,是在等待着那个命中注定的对的人。
2004年初春,正月是理发行业的淡季,张伟实在不想回家挨老母亲的埋怨,于是索性暂时闭店,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一天,他来到贵州某山区,这里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古朴的人文气息,让他流连忘返。
突然,他的目光被前方吸引住了,只见一群身穿水族民族服饰的姑娘有说有笑的向这边走来,他们背上都背着柴篓,想必是刚刚上山打柴回来。
他的目光就像磁铁一样,被其中一位姑娘死死吸住:那位姑娘身段匀称,长相水灵,虽然并非绝色,但却给人一种特别的美,那是一种原始而古朴的美。她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心里,那种纯净、清丽、温柔和善良,让张伟感到一种美好,一种向往。
张伟瞬间呼吸急促起来,他赶紧掏出相机,“咔嚓”一声拍了张照片。
在镜头里,那位姑娘仿佛发现了他在偷拍,但并没有生气,而是望向镜头,灿烂一笑,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贝齿。
张伟呆立在原地,一动不动,他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原本已经犹如枯井的内心突然涌出一股清泉:这般清丽的长相,纯洁无瑕的气质,不正是我苦苦等待十几年的梦中情人吗?
他回到寨子里面的民宿,向老板打听寨子里面姑娘的情况。
然而老板的回答却让他大失所望。
老板告诉他,这些姑娘都是附近寨子里的水族姑娘,并不是汉族姑娘。老板仿佛是瞧出了他的心思,紧接着又和他说,水族自古以来就有“女不外嫁”的祖训,向来只在同族之间通婚,嫁到隔壁镇的都少,更别说遥远的外省。
水族每年都会举办“卯节”,到了适婚年龄的小伙姑娘会聚集在山头上对山歌,以歌传情,如果山歌能够对过女方,就可以当场抱得美人归。
张伟不是水族,无法参加“卯节”,更不可能娶到水族姑娘。
然而张伟在社会上闯到二十多年,自然不是肯轻易放弃的人,更何况对方还是他梦寐以求的“真命天女”。
他在寨子里奔走几天,终于找到一个媒婆,把偷拍的照片拿给她看,让她想办法撮合此事,他承诺谈成了就会给媒婆5000块红包。
在当地,5000块可是一笔巨款,足够搬出寨子在镇上修建一栋两层小洋楼。
媒婆拿着照片,看了许久,怕不保险还找来老花镜仔细端详,许久才抬起头,狐疑问道:“远方的客人,你确定没看错吗?真是这位?”
张伟斩钉截铁的点头说:“没错,就是这位,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为难,但现在都21世纪了,哪里还用听几千年前的废话。”
媒婆见张伟干脆利落点头,这下不再狐疑了,直接把照片还给他,然后转身就走,边走还边嘀咕:“我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到这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