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解放战争期间,有不少国民党将领迷途知返,在战斗中起义或者战败后投降。

毕竟这是内战,为一心搞独裁的蒋介石舍弃性命,实在“不划算”

然而,在国民党军队中偏偏有八位将领选择了这么干,他们宁愿自尽,也不愿意投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八位国民党将领分别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是如何自尽的呢?

一 、龙云飞与鲁英麟

第一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龙云飞,1886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

此人年轻时加入过哥老会,当过聚众抢劫的土匪,后来因杀人遭到了地方的通缉,跑去“黔军”投奔了杨明臣。

在辛亥革命后,一步步升到了团长的位置上。

然而,此人哪怕披上了“华衣”,也改不了骨子里的“小家子气”。

他镇守地方期间又是和土匪抢地盘,又是搞阴谋仇杀,惹得当地民众怨憎。

哪怕最后把土匪头子龙清富赶走也不得人心,因为许多地方已被烧成瓦砾。

抗战期间,龙云飞算是有点作为,可是解放战争时他“降而复叛”,这件事又把他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国民党大势已去,地方人民政府也劝过他不要“螳臂当车”。

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龙云飞最后还是悍然出兵,被我军四一七团痛击。

直到这个时候,地方人民政府还是希望他能迷途知返,利用口头传话和书信劝降。

奈何龙云飞父子执迷不悟,最终在人民军队万人大搜山时,龙云飞横死当场。

第二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鲁英麟,1894年出生于山西垣曲。

他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学员,与杨耀芳、傅作义等人是同学兼老乡,还参加过北伐战争,算是国民党中资历比较老的军官之一。

有趣的是,此人早年间并不算是蒋介石的拥趸,甚至还曾是反蒋联盟的一员。

比如说,1930年他就曾经在反蒋联军中担任师长,那么这么个人,最后为什么会有蒋介石“效死”呢?

答案是“长期打仗,精神不太正常”

这可不是后人的杜撰,而是当年同他并肩作战的刁可成的亲身回忆。

据说在解放战争中由于战局逐渐失利,鲁英麟内心懊恼不已,而同学兼亲信李铭鼎的阵亡,更是成为压垮其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后,他“头脑发胀,睡不着觉”,甚至不吃不喝,就拿着手枪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刁可成眼看情况不对劲,恨不得直接上前夺过他手里的手枪。

不过,鲁英麟职务毕竟更高,而且当时正值涞水战役关键时期,刁可成贸然动作可能会被误会。

所以他放弃了夺枪的念头,只是叮嘱身旁随从道:

“一定要保护好他,不要让他想不开……”

随从张某连连点头,可局面还是朝着不可控的一面发展了。

退到高碑店后鲁英麟和傅作义通了电话,然后神情格外沮丧,趁着大家不注意独自跑到了一个车厢里,开始了“自戕”

等到刁可成等人发现,一切已经迟了。

二 、黄百韬与蔡仁杰

第三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黄百韬,1900年出生于广东梅县,这个人的经历,想必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他早年在军阀李纯身边干过传令兵,由于善于逢迎得到了对方的赏识,娶了李纯的婢女,顺势被安排进军校学习。

此后,黄百韬先投张宗昌、后投蒋介石,一步步开启了自己的晋升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黄百韬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在国民党中也没什么靠山可言。

可是因为他“踊跃表现”,在皖南事变等事件中充当先锋,最终还是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成为国民党最顶层军官之一。

某种程度上来说,黄百韬也算实现了“逆袭”,不过这对他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

一来是他热衷内战,风评不大行;二来是他过于“积极”,引起了国民党内部很多人的忌惮与不满。

豫东战役中,黄百韬一部就死伤惨重。

后来蒋介石虽然组建了第七兵团,并且让黄百韬担任长官,但是这支部队干的大多是冲锋、殿后的“苦活”,是我军打击的重点。

等到黄百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

眼看解放军从鲁南一路南下,淮海战役打响,第七兵团已经失去了撤退的最后机会,只能固守车站阵地。

后来阵地失陷,黄百韬带人狼狈出逃,还指望着李弥等人率兵来援,但这个指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1948年11月20日凌晨,黄百韬最后一次突围以失败告终,他仰天长叹“难以自容”,两天后选择了开枪自杀。

第四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蔡仁杰,190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

此人中学毕业后,在地方小学当过一段时间老师,后来局势动荡他就投奔了周斓,后又进入黄埔军校深造。

蔡仁杰是南京保卫战的参与者,当年他曾率领工兵营死守雨花台。

可惜日军凶残,工兵营的战士们损失殆尽,蔡仁杰也只能带着极少数人伪装成难民逃了出去。

后来他参与两次长沙会战,战后升任副师长;

常德会战后,他终于引起了何应钦和蒋介石等人的注意,逐渐被委以重任。

日军投降之际,应该说是蔡仁杰最辉煌的时刻,不仅有功劳,风评还不错。

但解放战争开始后,蔡仁杰误入歧途,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和张灵甫搅和在一起,最终一同落得了个兵败孟良崮的下场。

关于张灵甫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一直有着不小的争议,有人说他是自杀,也有人说他是被误杀。

与其相比,蔡仁杰的死亡原因就比较清晰了——

当时蔡仁杰被逼到半山腰,失去了逃生的可能,悲愤绝望之际,选择了饮弹自尽。

三 、戴之奇、刘戡与傅秉勋

第五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戴之奇,1904年出生于贵州兴义。

此人是黄埔军校分校二期学员,对照本部那边相当于“四期”,算是有些资历的。

北伐战争期间,戴之奇有着不错的表现。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戴之奇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毕业没多久就成了陈诚的随行参谋,领上校军衔。

抗战全面爆发后,戴之奇带兵参与过淞沪会战,并且很快晋升为少将。

经过鄂西会战、常德会战,戴之奇逐渐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青年骨干之一。

蒋经国成立青年远征军的时候,戴之奇就成了其中九个师长之一,后来他负责驻守重庆璧山地区。

一直到抗战胜利,国民党整编,他晋升为中将。

那时候的戴之奇,可以说是志得意满、风光无限。

可惜这份风光并不长久,同年末他率领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时候就遇到了痛击,反过来被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逼到了绝境。

眼看手里的部队一个个被歼灭,戴之奇也逐渐陷入绝望中,最终在兵败时选择了自杀。

对于此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叹一句“求仁得仁”吧。

第六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刘戡,1906年出生于湖南桃源。

作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他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都是“拔尖”的,可惜性子太直了,用卫立煌的话来说:

“这就是个脑袋不会转弯的神经……”

刘戡曾经参与过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并且在那场战斗中被打中了眼睛,就此成了“独眼龙将军”。

不过在抗战期间,他曾帮助过我军,保护了不少进步人士和我党同志。

刘戡之所以这么干,一方面是内心尚有良知,另一方面也是实在不忍向那些过去的同伴动手,为他们送行的时候还特意强调:

“抗战期间,我是坚决不会同你们打的,可是以后如果国共两党争天下,那我还是要为三民主义奋斗,只希望我们不要战场相见了……”

刘戡有这个觉悟,在一众国民党将领中算是殊为难得。

只是他本人因此遭到了蒋介石的斥责,被撤去职务不说,还长期处于胡宗南的监视中。

要不是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无人可用,恐怕刘戡很难再得到重用。

当然,在解放战场上被蒋介石和胡宗南“重用”,也实在是称不上好事。

这俩人胡乱指挥,刘戡等人很快就走上了绝路。

到最后刘戡一行人也想开了,“打完就打完,一切好了结”,最终兵败时刘戡选择用手榴弹自杀。

第七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傅秉勋,1906年出生于四川仁寿。

这个人的经历也颇为特殊,一则,他曾先后被蒋介石和毛主席通缉;

二则,作为蒋介石钦点的“通缉犯”,他最终竟然选择为蒋“效死”,令很多人不解。

傅秉勋是郭汝栋的妹夫。

当年杨森和刘湘在四川争霸,杨森输了,郭汝栋为了保全自己就把弟弟和妹夫送去了黄埔军校,以此对蒋介石“示好”

因此傅秉勋和郭汝瑰就成为黄埔军校五期学员。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的蜜月期,所以傅秉勋和郭汝瑰在学校里接触到了不少共产党员。

不久后两人就递交了入党申请,只不过后面事情的发展远远超乎了两个人的预料。

由于和吴玉章断联,郭汝瑰和傅秉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前者考上了陆军大学,继续深造去了,后者没考上跑去投奔了胡宗南。

两人发展得都不错,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傅秉勋后来背刺杨森携军饷“不告而别”了。

傅秉勋的举动把蒋介石气得不轻,他当众怒喝傅秉勋是“败类”,并且向他下达了通缉令。

傅秉勋也知道被抓到“没有好果子吃”,一直都没有露面,直到1949年郭汝瑰当上72军军长,这才去找他,重回了人们的视野。

郭汝瑰看到傅秉勋特别高兴,还以为他跟自己一样坚守底线,“身在曹营心在汉”。

殊不知傅秉勋早就背离信仰了,后来傅秉勋跑到黑山,毛主席特意找到贺龙和邓小平,让他们安排围剿傅秉勋的工作。

1952年,傅秉勋无路可逃,只能自杀了。

同上面其他几位不同,傅秉勋算是“叛逃人员”,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想投降恐怕也行不通。

四 、胡长青

第八位宁死不降的国军将领叫做胡长青,1907年出生于临湘坦渡。

他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曾经担任过叶挺独立团连长,还曾参与过八一南昌起义,原本应该走上革命的道路。

可惜在南征过程中他离开了部队,回到老家又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成为胡宗南的部下,之后一直停留在国民党军队体系里。

抗战期间,他对日作战表现不错,唯一令人诟病的,就是曾经带领部队进攻过我军。

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是“跟着老蒋一条路走到黑”,最终在1950年兵败后选择了开枪自杀。

纵观上述国民党将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兵败自杀的原因不一而足。

有的是作恶太多,投降也难逃审判,有的是思想愚直,觉得投降损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奋斗信念,当然也有单纯为“军人荣誉”而死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家多多少少都晓得蒋介石的真实面目,他们的“效死”,同蒋介石也没有多大关系。

只不过蒋介石一直想给自己脸上“贴金”,才把这些人宣传成自己的拥趸罢了。

这些人的经历也告诉我们,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何等重要,走错的路再“努力”也是白用功。

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不要误入歧途后才悔恨。

参考资料

《黄埔军校名将传》 王永均

《事不过二—张灵甫、黄百韬的命运》 中共党史网

《湖南名人志》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