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毅外长完成对欧洲的访问后,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总结了此次外访的成果和感受。
王毅指出,欧洲对中国的理性认知在增多,认为中国的发展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对此欧洲不应感到恐惧或拒绝。
这种变化不仅是中方持续外交努力的结果,也反映了中欧关系稳固的基础。尽管如此,欧洲仍存在非理性声音,改变其对华思维定势并不容易。
王毅外长的此次访问还透露出欧洲在中美欧三边关系中态度的微妙转变。欧洲对自身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中感到自己被美国裹挟,而美国又似乎在军援乌克兰问题上推诿。
这使得欧洲在与乌克兰的关系上虽有象征性进展,但实际收益有限,安全形势未改善,经济状况反而恶化。
同时,王毅提到,欧盟近期炒作的“去风险化”概念实际上导致了合作减少和互信下降,显示出这一策略的无力和与中欧经贸合作现实的不符。
此外,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安会上的言论反映出的“赢者通吃”的外交逻辑,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
王毅的访问也提到,欧洲在追求战略自主的同时,仍然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持有偏见,同时也不愿放弃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王毅表示,中国愿意成为稳定力量,避免“多输”的局面,并希望通过深化合作,加深欧洲对中国的理解,以巩固中欧合作的基础。
这表明,只要中欧能继续深化合作,就能确保对华持有更多理性声音,从而避免美国试图拉拢欧洲与中国对抗的努力,进而避免新冷战的发生。
通过王毅外长的访问和讲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交在欧洲的积极努力和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中国希望通过加深理解和合作,稳固中欧关系,避免大国间的对立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