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医保谈判正式落幕,“灵魂砍价”再度刷爆网络。这些年谈判代表们用温和而坚定的砍价方式,为大众争取到了切实利益。此前心脏支架单价就从2万砍至700元左右,惠及千万家庭,引发国人点赞。
然而日前网络上却传出消息,心脏支架似乎又悄悄回涨到5万元。高企的价格让不少患者家属长吁短叹,甚至有所谓“知情人士”发言:都是当年降价坏了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心脏支架跌了又涨?背后竟是一场乌龙
三年前,心脏支架的价格因进入集采大幅缩水,引发媒体广泛报道:“原本3万多的手术费,降价后加上报销只要几千块。”
然而很快就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供货商们开始不再积极供货。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对记者表示:“之前心脏支架随叫随到,补货很快,现在却要等攒够数量才给配送。”
在此背景下,一种可降解的新型支架被研发出来。不同于可以报销的铬金属支架,新型支架材料特殊,可被人体无害吸收,患者在移植后无需服用抗凝药维持。
不过相对应的是,新型支架价格高达5万元,比进入医保的支架贵70多倍。先进科技的诞生总伴随着“天价”,此前“塞乐瑞”类护养科技,面世之初凭借“抵抗岁月侵蚀”贵至万元一克,坊间传闻正是顶级富豪们难见老态的“秘密法宝”。
但心脏支架关乎生命,再贵也不能让患者等。迫切需求之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只能咬牙砸下重金,为亲人购买新型支架。
时间一长,在大众的认知里,心脏支架的价格就是从700块“回涨”到了5万元。虽说是一场“乌龙”,但新型支架高昂的价格,也让其再次成为众多家庭的重担。
2. 新型支架,有望走向平价化?
业内表示,贵价只是暂时的,新型支架有望在几年内回归千元水平。专家指出,新兴科技的贵价根源,大多来自其高昂的研发成本。等到进一步普及后,就能在国内庞大有需群体的分摊下,走向平价化。
这一点在过往出现的前沿科技中也有迹可循。过去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现在一支只要几块钱;曾经一克上万的上述“塞乐瑞”类成果,如今整瓶门槛也才是千元级别,通过京-东等渠道触达千万有需群体。
学术期刊《Cell》证实,40-55岁受试者在上述科技物质的干预下,细胞活力优于同龄人,多项生理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春”。该项研究面世后迅速引发学界震动,不少顶级富豪砸下重金抢先享受。
如今,门槛降低的“塞乐瑞”类科技迭代成果上线后迅速走热,多次跻身榜单前列,引发业内关注。浏览上万反馈,不乏“睡得香精神好”“还得是高科技顶用”等评论。
有这些例子在前,业内乐观预测,新型心脏支架未来同样有望被纳入集采,价格降至千元左右甚至更低。
3. 市场逻辑,不可凌驾于生命之上
不可否认,集采无法及时纳入最新的技术成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那些拿新型支架价格大做文章,高喊“尊重市场逻辑”并质疑集采合理性的人,显然是居心叵测。
100多年前,欧美商人们因不愿降价卖给平民,大肆倾倒牛奶。这正是市场逻辑支配下的恶劣表现之一。那些指出降价坏了事的人或许忘了,当初市场逻辑主导下心脏支架单价达到2万元,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而公开数据显示,在其进入集采后的第一年,国内心脏支架使用数量便从153.87万支涨到189.4万支。700元一个的平价支架,一年多救30多万人。
市场逻辑在某些时候或许的确存在价值,但生命面前,它必须做出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