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近代中国以来,有无数为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献出青春乃至于生命的伟大科学家。于敏、黄旭华、李四光、屠呦呦、钱学森……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托起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些伟大科学家之中,有一个人是极为特殊的。

  他出身富户却甘做农民,一心扎到最偏僻的乡村农田;

  他是行业巨擘却艰苦朴素,粗布麻衣是他终身的习惯;

  他名利皆有却从未上心,他只有一个梦想——禾下乘凉。

  他便是国士无双的袁隆平。

  终身之师

  中国人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此话可谓是中华五千年实践的精髓,而袁隆平的一生便十分幸运,他有一对堪称楷模的父母和极其优渥的家世。

  袁家发迹于江西德安,袁隆平的祖父叫袁盛鉴,半商半读的情况下竟然得中举人,辛亥革命后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

  他十分重视教育,袁家的发迹正是从他开始。

  袁隆平的父亲叫袁兴烈,自幼成绩优异,才学过人,青年时考入了东南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学校校长。

  在任期间,袁兴烈遇到了一位美丽智慧的英语老师,她叫华静,这位女子便是袁隆平的母亲。

  1927年前后,两人结为夫妇,共修百年之好。

  1929年他们在天津喜得一子,取名为袁隆津,一年后他们又在北平喜得一子,这便是大家熟悉的袁隆平了。

  说到袁隆平出生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

  当时为袁隆平接生的,是一个刚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博士,虽然她年纪不大,但经验异常丰富,接生过程非常顺利。

  在往后的几十年中,这位女博士逐渐成为新中国妇产领域最伟大的标杆之一,她便是时年29岁的林巧稚。

  林巧稚与袁隆平,伟大的力量在接续,平凡的工作中自会开出不平凡的花朵。

  袁隆平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中茁壮成长,父母给予其足够的爱,优渥的家境客观上又给他带来了极多的资源。

  可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一切。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袁兴烈虽然曾经做过孙连仲的秘书,但此时的他并非军籍,只得带着家人们四处逃难,从北方到南方,先后辗转于湖南、湖北等地。

  古人言:宁做太平犬,不当离乱人。诚不我欺。

  但幸运的袁隆平有善于开导的父母,哪怕是在战乱期间仍然不忘对他的教育。

  在湖北武汉时,母亲华静带一家游览神农洞。

  年幼的袁隆平对“神农”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母亲就告诉他,我们平日里能吃到的粮食五谷都是神农种出来的。

  上古时期的先人生活方式十分简陋,因此常患疾病,不得长寿,也不得饱腹。

  是神农让我们吃上了饭,给中国人带来了粮食。

  这个故事在年幼的袁隆平心里扎下了根,由于较好的家庭条件,他并未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吃不饱饭”

  但他知道一点,对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吃饱更重要的了。

  这个简单而执着的念想伴随了袁老一生,他从小到大的梦想都一样——让所有人吃饱饭。

  农为本

  1949年10月1日,一个崭新的中国摆脱了百余年的暮气,重新傲立于世界东方。正是在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相辉学院(今西南大学)。

  在报名前,父母曾问过他打算学什么专业,而袁隆平给了父母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农学。

  华静是英语教师,袁兴烈在教育、行政系统深耕多年。

  在这样的环境下,袁隆平不但英语出众,而且兴趣爱好极多,音乐、体育、种植都是他的兴趣爱好。

  从老照片上看,年轻时的袁隆平有一身漂亮的肌肉。

  父亲对他的期望本是从政。

  更何况当时的新中国急需工业类人才,重工部、石油工业部等部门待遇也极佳。

  从“前途”来说,工科类最为热门,再退一步,语言类专业也十分契合袁隆平的特长。

  面对父母的好奇,袁隆平先是说了一个笑话。

  有一个英语单词叫economy,意思是经济学,谐音成中文便是“依靠农民”

  袁隆平告诉父母想要强大,中国经济必须“依靠农民”

  这一番话下来,把父母逗得哈哈大笑,随即19岁的袁隆平一本正经地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在过去十余年的战乱中,袁隆平自己体会过挨饿的滋味,更是看到过无数挨饿的人,他认为农学是一切学科的前提和根本——

  “吃不上饭谈什么发展”。

  他想做一粒种子,扎根到农学里,为中国人“吃饱饭”做毕生的努力。

  而袁兴烈和华静见袁隆平有自己切实的主意,并不是一时起意,便高兴地表示支持儿子的抉择。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

  1953年8月,袁隆平临近毕业。

  对他而言,一开始是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毕竟当时的他认为兴农还得从技术出发。

  但西南农学院正号召学子们到基层工作,袁隆平思考再三,便决定到基层去实现梦想。

  他被组织上分配到了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业学校,就此,袁隆平在安江度过了差不多二十个春秋。

  尝百草

  安江地处洪江市中部,是个典型的山区河谷地,在当年算是个偏乡僻壤。

  袁隆平到长沙报到之后,又坐了汽车、马车,整整用了四天才到了安江。

  虽然交通不便,但安江对袁隆平而言却是个好地方,这里气候无大风大旱,少严寒,温、光、水、气适宜各类生物繁衍进化和产生变异。

  安江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之一,神话传说中在7400年前,正是神农氏在安江高庙发明种植了粳稻。

  安江与袁隆平,冥冥之中的联系让二者走到了一起。

  安江的条件非常艰苦,住房以及饮食与大城市比不了,但袁隆平在这里却甘之如饴。

  无论是教学还是搞研究他都全力而为,毫不讲究,旁人根本看不出来这位个子不高的壮实小伙出自一个高门大户。

  据袁隆平的学生后来回忆,由于当时教学条件艰苦,没有黑板擦,袁隆平写完东西之后就直接拿袖口擦掉,一节课下来袖口上沾满了粉笔灰。

  1958年开始,内忧叠加外患使中国陷入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已近而立的袁隆平再次看到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场景,上一次还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

  吃饱饭!简单的三个字国人为之奋斗了数千年。

  想要供养一个将近6亿人口的国家,首先得有足够广阔的可耕之地,其次要有先进的氮合成技术制造肥料,再次要有与社会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

  除此之外,水利、除虫、防灾减灾技术……一样都不可或缺。

  而与此同时,最关键的还是要有种子,能培育出高产抗病抗倒伏植株的种子。

  为了尝试培育出这样的植株,袁隆平不教课的时候,几乎都泡在学校的实验田里。

  他在晚年曾向旁人说过:

  “我的杂交水稻不是从课本上发现的,也不是从电脑里冒出来的,是从试验田里长出来的”。

  当时粮食不够,食堂供给减配,袁隆平每天将将果腹。

  但他丝毫不畏惧三伏酷暑,不怕重体力活,挑、种、植、培,几乎每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中发现了特殊的野生植株。

  他发现该株水稻具有特殊性状,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据此他大胆推测,该株便是天然杂交水稻。

  次年春天,他将这株植株的种子播种到田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袁隆平立下了一个决心,通过人工杂交的方式,培育出能够让中国人永远远离饥饿的——杂交稻。

  为此他开始像神农氏一般“尝尽百草”

  科研是辛苦的,是寂寞的。

  科研的成功需要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如果说那株特殊植株给了他成功的灵感,接下来则需要他付出100%的努力。

  湖南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三种,换句话说一年有三次机会,每次又能种植万株以上。

  一年、两年、三年……春去秋来,夏往冬至。

  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实验。

  杂交水稻的大厦就是一点一滴搭建起来的,就是一粒一粒播种下去的,就是一株一株实验出来的。

  到1963年时袁隆平已经33岁了,但他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孑然一身。

  同事朋友们都劝他赶紧找个对象,他却不着急,总说等等再看。

  正在此时,在同事的撮合下,一位叫邓则的女生闯入了他的世界。

  邓则是安江本地人,喜欢打篮球,还喜欢唱歌,拉小提琴。

  这与袁隆平的兴趣爱好完全相仿,相见恨晚的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

  1964年,二人就在农校里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没有彩礼、没有三金、没有嫁妆、没有浩大的仪式,也没有复杂的计较。

  有的只是一生相伴,爱情在那个年代如此简单。

  袁隆平有职工补助,结婚时发了五元钱,他全部用作买喜糖、茶果之用。

  结婚当场,大家起哄让他演奏个曲子,他就用那把伴他多年的小提琴给大家拉上一曲,技惊四座。

  在往后的日子中,邓则全力支持袁隆平的研究,袁隆平也终身只爱她一人。

  杂交水稻之父

  从1961年算起,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这个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研究的领域奋战了十余年。

  1966年,李必湖从安江农校毕业,随后长期担任袁隆平助手。

  也正是在这一年,袁隆平发表了重量级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中央科委九局负责人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从中央层面表达了对其的支持。

  后在华国锋等同志的支持下,杂交水稻的研究得以顺利继续。

  1975年袁隆平、李必湖正式攻克“育种难关”,往后的袁隆平在打败饥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2年袁老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一次会议时,主办方在介绍袁老的身份时用了这样一句话“father of hybrid rice”,杂交水稻之父。

  从这一天起,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出名之后的袁老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习惯,保持着亲自试验的习惯,为了解次日天气,他在看电视时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

  一次,学校里的老师问他的孙女,你爷爷是干嘛的?

  小孙女笑着说:“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1981年,袁老荣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201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9年又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名利双收的袁老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继续沙漠水稻、盐碱地水稻、巨人稻……

  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往一处处更高的山顶冲锋,不断地向他毕生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让中国人可以吃饱饭,让中国人再不会饥饿。

  参考资料

  1、耿建华,郝安民. 从"杂交水稻之父"到"隆平高科"──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调研世界》,2001

  2、建冬. 袁隆平:人应该永远谦虚谨慎.《VIP》,2011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