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目前的中美军事对抗,英国皇家三军研究所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观点,那就是“中美爆发冲突,决定战争走向的不是导弹,可能是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区域拒止和防区外打击
这就要从中美的军事发展策略开始说起了。
中国的国防体系是“区域拒止”,即通过一些军事手段御敌于千里之外,保证美国的军事力量无法接近中国本土。
中国实现这一国防体系的手段主要靠火箭军和空军。
中国火箭军
空军保证了中国本土和周边领空的安全,并且轰-6还能挂载导弹,对美军军舰以及部署在第一、第二岛链上的军事基地进行打击。
火箭军更不用提了,中国的东风-17直接瞄准着美国的第一、第二岛链,东风-21可以打击到关岛,东风-26可以歼灭靠近中国本土3000公里内的美国海军舰队。
可以说利用火箭军和空军,中国造了一个坚固的“壳子”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介于中国的国防体系,美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防区外打击能力”,即在中国这个“壳子”外打击中国本土的能力。
火箭军发射导弹
为了实现这一军事目标,现在美国正越来越重视远程导弹。比如美国的空对地导弹JASSM-ER,射程就能达到上千公里。
按照美国的设想,当美国海空力量大量装备远程导弹后,假设中美战事爆发,美国就能用这些远程导弹在中国的防御系统之外发射导弹,对中国本土进行打击。
然后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中美针对对方的策略都极度依赖导弹。
如果没有导弹,不管是中国的区域拒止体系还是美国的防区外打击体系,都没法建立起来。
中国距离日本足够近,美国部分型号的战斧导弹的射程在日本足以将中国本土纳入打击范围。
并且陆基导弹比空基导弹以及海基导弹更好藏,真要开战了这批陆基战斧还真有可能瞒过中国情报系统。
可见在中美的军事对峙中,属于中美情报战同一水平,中国在导弹能力上胜过美国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