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东岳泰山,天下第一山,居五岳之首。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地位更是非同一般。有道是:泰山安,四海皆安!
笔者搜集到了一些泰山老照片,均拍摄于20年代民国时期。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为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透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100年前泰山不一样的风貌,令人惊叹!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泰安火车站附近。有欧式的站房和长长的站台,规模不小。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就是泰山。山脚下大片的农田,其间点缀着一些小村庄。
这座建筑,就是泰山著名的南天门了。100年前的南天门,斑驳的墙壁,看上去是那么的破旧,但依然难以掩盖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南天门下,是陡峭的十八盘。山上看不到游客。
南天门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60年历史。下层拱形门洞上方有三个大字“南天门”,门洞两侧有一副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沿着台阶走上去,是一个山门。这就是泰山著名的西神门。西神门,是登上泰山的必经之地。从照片中看,西神门的外观变和现在相比,变化并不大。
从天街去向碧霞祠和玉皇顶,西神门是必经之处。西神门下的石阶路比较陡,适宜徐走慢行。门里就是著名的碧霞祠,里面供奉着泰山奶奶,每年都会有众多信徒来祭拜。
这座位于山间的建筑群,就是泰山著名的碧霞元君祠了。该祠始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经清、民国时期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碧霞元君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筑物组成。现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该祠是道教文化和运河文化融合地。
这座雄伟的城楼式建筑叫万仙楼,又名望仙楼。始建于明万历48年(1620年),后世多次重建。照片中的万仙楼,是一座跨道门楼,为清代建筑风格。
万仙楼,位于泰山中麓红门宫北。拱门石额南刻“万仙楼”,北刻“谢恩处”。城台上层有楼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万仙楼前看不到一个游客。
照片中这座跨道石牌坊,即岱宗坊。岱宗坊位于岱庙北门外,是游人东路登临泰山的起始点。清雍正年间重修,丁皂保篆写题额。
这座三间四柱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岱宗坊的北边,原有一座三皇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拆除。坊北有玉皇阁及白鹤泉旧址。
这里是泰山主峰——玉皇顶,因峰顶的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究竟修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明代进行了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
当时的玉皇顶,还稍显荒凉,玉皇殿下怪石嶙峋,有石头台阶直通峰顶。也看不到一个游客。
在玉皇顶殿前,有“极顶石”,意思是这里是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立有一通“古登封台”碑刻。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现在的玉皇顶,已经成为登泰山观看日出的绝佳地。
在玉皇顶山门前,还有一块神秘的无字碑。该石碑高6米,通体没有一个字,究竟是何人何时所立,到现在都无人知晓,无字碑的来历扑朔迷离。
无字碑后面的山门上,写着“勅修玉皇顶”五个大字。千百年来,玉皇顶也因无字碑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座三面陡峭的悬崖,就是泰山著名的“爱身崖”,又名舍身崖。该崖位于日观峰南。古时常有人祈愿,为显其诚心,舍身跳崖。崖上有一块巨石,上书"瞻鲁台",又称幡杆石。
这是位于泰山之巅大观峰上,有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石刻,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千字铭文。
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正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厘米。照片中,有工人搭起脚手架,用宣纸在崖壁上拓印铭文。
这是20年代,位于泰山的仙云楼前景象。这也是登临泰山途中一座跨道城楼。城门前有石头台阶,城台上有重檐城楼。没有什么游客,两名轿夫抬着轿子,正从仙云楼前经过。
这是泰山著名的“一天门”,该石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修建于明代。石头牌坊两旁是传统民居,牌坊题额上“一天门”三个大字十分醒目。
如今的泰山一天门附近景象,与10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石坊两侧,有明代题写的"天下奇观"和"盘路起工处"石碑。
在泰山斗母宫东北的山谷河床的石坪上,雕刻有隶书《金刚经》。两名男子正在小心地用宣纸拓印石头上的文字。
原来的文字有2500多个,现在只剩下了1067个,每个字直径有50厘米,非常壮观。泰山经石峪石刻与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并称"泰山三瑰宝"。
一名老妇坐在石坊下,旁边还有她养的柴犬。这是一座古朴简约的两柱单门式跨道石坊,石坊题额三个大字“伏虎庙”。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
伏虎庙坊,建于清代。1978年,石坊上的“伏虎庙”三字,改为集经石峪大字而成的“中天门”三字。这里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
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是后石坞元君殿。是泰山后山奥区内的主要人文景观,由一组精巧古雅的中国古代建筑群构成。
这里分东西两院,西院正殿祀元君,东院正殿为三官殿旧址。院内有一名为“黄花洞”的天然石洞。石洞内有“灵异泉”、又名“来鹤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