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北伐失误首次北伐,11名大将魂落战场北伐失误,乃诸葛亮一意孤行?
公元207年,位于湖北襄樊隆中一间茅庐前的小路上,赫然走来三位身材高大的男子,他们浑身掩盖不住的“煞气”,一看就是出身军营之中。
这一幕正是千年之前的三顾茅庐,经过刘备对先生百折不挠的惜才之心,这幅场景上演两次以后,终于在第三次的时候茅庐之门打开了。
经过彻夜长谈,刘备此前的诚心和他言语间透露出的对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野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于是他决定下山,助对方一臂之力。
先生大智,无愧于时人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于他一柄羽扇,几回轮转间就帮助刘备在三国之间独占一席席位。
然而,造化弄人,三国之间蜀国最弱,直至刘备去世兴复汉室的终究还是一句口号。
不过刘备对诸葛亮很是信任,临终之前将自己的心愿全部寄托给了诸葛亮,却不想时运再次不济。
建兴六年诸葛亮的首次逐鹿中原的北伐之战,就以牺牲11位大将的代价,惨遭失败。
蜀国之兴复汉室的己任,不知能否完成?
223年春,彼时正是春暖花开,象征希望的大好时机,然而这股希望的生机,却将蜀国排挤在外。
从公元219年开始,蜀国先是大意失荆州,接着关羽、张飞接连去世,国土的丢失,兄弟们的殒命,纵是看管战场生死的刘备,也禁不住泪落蜀土。
经过3年的准备,刘备举全国之力,向吴国发起了夺回荆州以及为关羽报仇的战争。
然而结局很是惨烈,夷陵惨败不仅昭示荆州彻底落入了吴国手中,蜀国与吴国的仅存的表面友好关系也彻底破裂。
不幸的是刘备也病倒了,蜀国上下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雾霾,或许是感知到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了。
公元前223春,刘备特意召见诸葛亮,向其叮嘱道:
“我死以后,希望先生继续辅佐我儿刘禅,若其才能不够,先生可自取代之。”
刘备的一番肺腑之言令诸葛亮十分感怀,故主的信任也让他将“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责任自6月刘备去世以后全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即使刘禅对他十分信任,将蜀国的军政大权全部交在他一人的手上,诸葛亮也从未起过反叛之心。
上任以后为了尽快实现故主的遗愿,诸葛亮先是大兴农业,保障蜀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国泰民安。
其次是主动和吴国重修于好,防止自己此后攻打魏国的时候,受腹背夹困之局。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国生活水平飞升,人口激增,差点就要突破百万,这一变化对于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来讲。
其不仅可以为战时提供充足的军粮,而且还能大大增加士兵数量,增强蜀国国防力量。
同时吴国也重新和蜀国恢复了友好关系。
公元228年就在诸葛亮为蜀国征战做好一切准备时,他等待的北伐首次时机也到了。
此时魏国帝王曹叡刚刚继位不到两年手上正是军政大权极其不稳的时候。
并且由于他大兴土木的昏庸做法致使魏国民不聊生,百姓对他充满了怨言。
加上不知道什么原因魏国勇将司马懿被其冷落打压,间接为蜀国铲除了一大劲敌。
可以说曹叡此时陷入了失民心、臣心、帝王的冠冕还未完全戴稳的三难境地中。
因此诸葛亮向刘禅呈上一纸《出师表》以后就率领十余万大军向着魏国的领土浩浩荡荡地行去。
此行诸葛领本是胜券在握,然而谁能想到此一战魏国不仅顺利地防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还将蜀国11员大将送上了黄泉路,蜀国元气再次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