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我军兵分两路与越军作战,年过七旬的开国上将许世友担任东线总指挥。
开战之前许世友制定了一项攻击性很强的作战计划,只是上级没有同意许世友的作战计划,因为我军的战略目标并非彻底消灭越军。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军势如破竹,许世友的部队一度逼近河内了。
就在此时中央却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许世友十分不甘心的争取多要两个小时,他希望给予越南沉重的一击。
为何中央在我军即将拿下河内时下令撤退?许世友撤军后下了什么命令?
再给我两个小时
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许世友提出的计划是打算一举消灭越军以绝后患。
他建议西线部队借道老挝穿插进入越南中部,然后自己带领东线部队进入越南北部,由此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是我军十分擅长的迂回包抄战术。
中央经过研究之后,觉得这个作战计划确实可以一举消灭越南北部的30万越军,彻底击垮越南的军事力量。
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计划执行,那么越南的军队和建设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缓过来。
诚然当时两国正处于敌对状态,但是我国并不想彻底打垮越南,毕竟两国人民此前还有着良好的关系。
所以邓公最终拍板,决定放弃许世友提出的作战计划,转而使用较为保守的正面进攻计划,许世友也服从了中央的指示。
许世友之所以如此有信心能够达成歼灭越军的目标,其实是基于他对越军的分析,在许世友看来越军有两大劣势。
首先就是越军的主力分布,当时越军在老挝布置了5万兵力,但其实这5万兵力更多是接管老挝地区,实际战斗力并不高。
而越军的主力则分布在正准备开战的柬埔寨和越北地区,因此西线部队假如真的能够进入老挝,那么当地的越军将毫无招架之力。
一旦我军进入了老挝,那么就可以实现对越北越军的迂回包抄,届时越军将会陷入南北夹击的境地。
其次,杨得志对于越军的作战能力比较了解,因为当初他曾经指导过越军与法、美军队作战。
杨得志知道越军缺少大兵团作战经验,更多擅长打游击,因此假如许世友在正面战场采取集群化作战,那么越北的越军将会很难应对。
许世友的思路十分清晰,虽然中央没有采取他的作战方案,但许世友还是指挥部队在一个月内直逼河内。
战场上的节节败退让河内的官员十分惊恐,基本上只要许世友下达进攻的命令,越南的首都顷刻间就会被我军占领。
就在许世友摩拳擦掌准备进攻河内时,中央突然下达了一道撤退的指示,这让前线的许世友有一些意外。
事实上邓公原本就没打算攻入河内,因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目的是震慑越南,现如今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所以我军也不需要继续进攻了。
许世友接到命令之后十分不情愿,毕竟现在河内已经是囊中物了,对于军人来说放弃扩大战果的机会确实很难。
不过许世友也明白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因此他决定服从上级的指示,不过在撤退之前他还是争取到了两个小时的时间。
随后许世友指挥部队向前推进了10公里,河内的官员还以为我军真的要攻城,吓得立刻收拾东西准备逃跑。
许世友眼看已经给到越南足够的教训了,这才带着部队缓缓向后撤退,不过许世友在撤退的途中还是下达了三个命令。
首先就是摧毁沿途的各种基础设施,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当年我国对越南的援助,如今这匹白眼狼却翻脸不认人,这些东西自然不能留给他们。
其次就是带走所有的物资和武器弹药,原因和第一个一样,这些东西同样也是我国援助越南的。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许世友还考虑到了越军会对我军进行反扑,所以这些物资更不能留给他们。
最后一道命令则是在撤退途中不断布置地雷,此举的目的同样是防止越军进行偷袭,许世友在撤退途中也十分谨慎,足见当初邓公没有看错人。
此战过后越南开始意识到了我国的强大,而苏联则觉得越南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于是就开始减少对越南的援助。
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都被我军摧毁了,现在苏联又减少援助,这让越南的战后重建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越南的经济瞬间倒退了十年。
很显然越南不是我国的对手,那么当初他们为何会选择向我国发起挑衅?我国在面对越南的挑衅时又做出了哪些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