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60年代初,3年自然灾害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粮食危机之中,大面积的干旱让农田颗粒无收,不少地方都饿死了人,靠树皮野草过活的不计其数。
在那个大灾小灾不断的年代,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名叫大寨的村子却在全国出了名。
大寨村原本是贫困村,土地不算肥沃,按理说还需国家救济,当年却交出了24万斤的公粮。
毛主席知道之后很高兴,说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名句,随后全国各地的领导和村干部都来到了大寨村参观学习,大寨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业模范村。
当时大寨村的村支部书记叫做陈永贵,正是因为他带领大寨村民自力更生、开垦荒地,才有了农业上的漂亮答卷,他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了国务院副总理。
陈永贵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布衣宰相”,尽管身兼高职也依旧保持着勤俭的作风。
大寨村的第一次辉煌离不开陈永贵,但之后的再度崛起依靠的则是“铁姑娘”郭凤莲。
郭凤莲是陈永贵在大寨村的副手,在他去往北京之后接任了大寨村支书,经历低谷后重新披挂上阵,在改革开放后将落寞的“模范村”打造成了“旅游村”。
如今从“铁姑娘”变成“铁奶奶”的郭凤莲依旧服务于大寨村,成为了大寨精神的化身。
带头抗洪的“铁姑娘”
郭凤莲出生于1947年,父母都是山西昔阳的普通农户,但对她却非常开明。
在村子里秉持着“养女儿等于赔钱”的落后观念时,郭凤莲的父母省吃俭用供她读书,每次去县城还会给她带几本书回来。
郭凤莲很珍惜自己读书的机会,对于课外书也很是宝贝。
由于吃苦又好学,郭凤莲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再加上父母的谆谆教导,她的性格直爽大方,思想也很有主见,大家有什么问题总喜欢来问她。
16岁时,郭凤莲面临着升学或待在大寨的抉择,虽然父母期望她继续学习,但是郭凤莲却很体贴父母,不希望他们那么辛苦。
最终,她选择放弃升学,留在了心心念念的大寨村,成为了一名老师。
郭凤莲身上总有一种魔力,虽然说不上干一行爱一行,但是不管干啥都很像样,做老师时她很受孩子们欢迎,因为她喜欢带孩子们走出校门,一边感受自然一边潜移默化地学习。
那个时候,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多的想法,也很满意老师的工作。
然而,1963年的洪水改变了郭凤莲的命运轨迹。
大寨村的老人们都对那场洪水印象深刻,大雨不知道下了几天几夜,像是在报复前些年的干旱似的,淹没了农田、冲垮了房屋,村民们只能在临时避难所待着。
郭凤莲也对这场大雨担忧不已,她看着村子里的男人们抗洪救灾,也想出一份力。
避难所中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郭凤莲自然不会让老人孩子干活,因此她联络起各家的妇女,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虽然是女人,但也能干一些活!”
在郭凤莲的组织下,大寨村抗洪救灾“铁娘子军”临时成立了,她们与男人们一起下到田间地头,从倒塌的房屋和堆积的泥土中救出村民,每个人手上都布满了伤口。
县里的新闻队闻讯赶来,报道了郭凤莲的事迹,大家给她们取名为“铁姑娘队”。
郭凤莲在洪灾之后也算是一战成名,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抗洪明星,当时的村支书陈永贵听了她组织妇女的全过程后,觉得她是个可塑之才,带着她进入了大寨村的工作之中。
从布衣宰相手中接过大旗
陈永贵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被称为“布衣宰相”,而郭凤莲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1963年的洪水给大寨村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打击,上级带来物资想要帮助却被拒绝了。
陈永贵在灾后宣布了自己的“三个不减”策略,即不减上交的公粮、不减乡亲们的口粮、不减集体的提留。
乡亲们听说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村里受灾那么严重,陈支书却如此一意孤行,要不是他在大寨村德高望重,村民们肯定会将他大骂特骂。
陈永贵也没有卖关子,直接向村民们宣布:“我们要继续向穷山恶水开战!”
之前在他的领导下,大寨村制定了“10年造地规划”,力图改变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地理条件,当时已经初见成效,却被一场洪水打断。
陈永贵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计划泡汤呢,于是鼓舞村民们站起来重建家园。
郭凤莲跟在陈永贵身边,听着他“人必胜天”的理念,看着他带领大寨人艰苦奋斗的行动,内心深深地被触动了,她积极组织“铁姑娘队”参与大寨的建设,声望不断提高。
第二年,大寨村的公粮没有缺少一斤一两,交到了中央。
当时国内灾害严重,各个乡村都无法按时按量提交公粮,大寨村的成绩吸引了中央的注意。
领导专门来到大寨了解情况,在得知了陈永贵带领乡村自力更生的事迹后深受触动,如实上报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听说后也很欢喜,在国家会议上专门提到了大寨村的事迹。
于是,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启了,大寨村被无数的学习者踏破了门槛,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有近千万人来到大寨,郭凤莲接待了他们。
在与全国各地的人们打交道的过程中,郭凤莲的眼界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这也为她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带领大寨村“再度创业”奠定了基础。
1975年,陈永贵被任命为副总理,临走时他找郭凤莲谈了许久,将他关于大寨村未来的设想以及农业规划纷纷传授给了郭凤莲。
就这样,郭凤莲接班陈永贵,成为了新的大寨村支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