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是一个很忌讳说出口的词。但这不妨碍有些人,借此行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曾经看过一篇很高阅读量的文章,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某个北方大城市人口的死亡情况:在过去的某些时期,其死亡人口数量之多,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作者的自述中,因为这篇文章,他甚至一度被官方请去喝茶。喝茶这件事,相信大家都能明白的。
这位作者所说的是否属实?或许基于他的个人所见,诚然不假。但文人嘛,总喜欢搞点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类的东西,这可能会造成部分人群的重度不适。
毕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分不清1和10有多大的差距,在很多人的见解中,甚至于1和10000其实也没差多少。
做过精确比例尺数据可视化的网友应该知道,1和100的差距,肉眼其实已经很难区别开了,想表达1和1000的区别,在数据可视化中的极度大到几乎无法实现。
我们取官方的数据,来观察历年来人口死亡情况,看特定时间内的死亡人口分布情况。
哪组数据是更为可信的?
有网友说民政局的火化记录是值得参考的。在某些特定区域内,这组数据可能具有参考价值。
但如果你知道,即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如今,仍然存在为数不少的实际结婚年龄在16岁以下的人口后,你或许会认为火化数据并不是很好的参考数据。
所以,我们采用统计机构抽样调查的、历年死亡人口数据。这组数据会在每五年或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中,略作修改。在统计领域,这是被允许的合法操作,而不叫篡改数据,毕竟统计本身并不精确。
自1949年以来,除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外,不管是死亡人口还是人口死亡率的变化,都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内。
在统计意义上,刚刚结束的2023年,人口死亡率,比前一年有0.5个百分点的上升,跟2019年相比,上升了0.8%。
具体人数上,2019年死亡人口约为1000万,2023年上升到1109万。相对于14亿人口而言,死亡人口的变化并不算大。
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跟过去六十年相比,这是时隔六十年,死亡人口数量再次突破1100万。
同时,你会发现死亡人口的增长态势,是从1980年就开始的,不是2020年、也不是2023年。
只是2023年有稍微的增长,但显然没达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程度。
这是关于全国死亡人口的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