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武陟东旭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1949年12月中旬,二野12军36师106团和108团解放四川邛崃之后,马不停蹄向大邑县进军。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让106团3营7连置于危险的境地。
原来,106出发的时候,是3营在前开道,2营在中间,1营殿后。
3营开道时,遇到了小规模的战斗,部队兵力较为分散。
后来在攻打官渡河守敌的时候,团长改变了行军部署,让1营打前锋,在前面冲锋陷阵。
可是,3营尖刀连3连对这样的变动毫不知情,他们仍然加快速度,往大邑县城猛扑。
不知不觉,他们跟后续部队的距离拉大,成了一支孤军。
这时候的7连,情况兵不乐观。
在刚刚结束的解放邛崃战斗中,7连损失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官兵受伤,其中包括连长、副连长和2个班长。这些伤员,也留在了邛崃治疗养伤。
但7连是一个英雄的连队,虽然连队损失较大,但指战员士气仍然很高,人人都想杀敌立功,为战友报仇。
在指导员王银虎的带领下,他们甚至晚上都没有停步,向县城直插而去。
由于战斗刚刚结束,从邛崃通往大邑的公路上,敌人遗弃的汽车、吉普车、炮车和马车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敌人在不顾一切地逃命。
由于担负特殊任务,7连不能在路上停留,根本没法去估算和处置这些敌人。
为了避免冲突,争取时间,王银虎指导员在向导的带领下转上了小路,加速奔向目的地。
半夜时分,他们的前面出现一条大河,河面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涉水过河显然不现实。
河面上,横着一座一米宽的木桥,7连只能从唯一的这座木桥上过去。
王银虎一看,判断这样重要的木桥肯定有敌人把守。
他让战士们都趴在地上,自己一个人走到桥头,拿着手电向对岸晃了一下。
电光一闪,对岸桥头很快就传来叫喝:“谁,口令!”
没等王银虎说话,只“砰”的一声,一粒子弹从对岸打来。
子弹几乎是擦着他的头皮飞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