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16岁的儿子会得抑郁症,我是万万没想到的。
小时候,儿子性格活泼好动,身上好像安装了永动机一样,每天都兴致勃勃,开朗爱笑。
那时候,我对他的管教颇为宽松,不管他是想要玩一天,还是看绘本、电视,只要不影响睡眠,我都会由着他去。
上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对他的看管也逐渐严格起来。
儿子记忆力好,学东西很快,但他总是坐不住,写作业时常常不安稳,坐一会就跑来跑去。
上课时也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老师常常向我投诉“孩子很聪明,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做小动作”。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儿子的握笔姿势也跟正常孩子不同,写出来的字又慢又难看。
跟很多家长一样,我也认为,我要抓一下孩子的学习习惯,只要培养好了他的学习习惯,后面肯定就好多了。
毕竟,如果这些小细节都做不好,将来还有那么多学习任务等着,怎么顺利完成?
所以,每天一到作业时间,我就在竭力纠正他的握笔习惯,不断呵斥他老实坐好。
家里频繁上演妈妈从和心平气和,到气急败坏,再到暴跳如雷......
儿子很多时候都被我吼得不知所措,每次写作业都小心翼翼。
就这样日复一日,我和儿子都疲惫不堪。
小学毕业,儿子升入了初中。
初一、初二的时候,他还按部就班地学习,到了初三,我却逐渐察觉到了不对劲。
原本就马马虎虎的成绩,开始不断下滑,回到家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的时候也总是唉声叹气。
老师也给我发来信息,说儿子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同学下课找他说话也爱答不理。
好像周围的一切欢乐都与他无关,“他好像对什么都没有热情的感觉”。
对我的态度很冷淡,不管我问学习状况,还是叮嘱吃饭添衣,他都表情淡漠,“就那样吧,别问了,我不想说这个”。
发展到最后,已经完全拒绝跟我沟通,对我的软硬兼施都完全不理会。
那段时间,我疲惫不堪,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力。
为什么我亲手养大的孩子,对我这种态度?他小小年纪,青少年孩子的朝气去哪儿了?
直到无意中,我看到一个视频,其中描述青春期抑郁的症状,跟我儿子几乎一模一样。
我脑海中拉响了警报,难道,儿子也是抑郁症?
我立即带儿子去了医院,诊断结果出来那一刻,我懵了。
再不愿意相信,“抑郁症”三个大字,直接给了我当头一棒。
02
之后几天,我在网上不断查看青春期抑郁症的解决方法,看到众多孩子因为抑郁症而早早陨落的案例,让我触目惊心。
也是第一次,我真正意识到了抑郁症的严重性。
那段时间,我在恐惧和焦虑中,每天都惶惶不安,感觉自己也要抑郁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遇到了“拯救青春期叛逆、厌学、抑郁孩子——父母成长训练营”,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加入了训练营,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我,抑郁症,表达的是一种绝望的反叛与对抗,用疾病,来对抗“权威”。
“孩子除了天性,大部分行为模式源自家长教育中的塑造,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未曾成长的父母,或者说对自己教育方式没有思考过,产生觉知的父母,
常常会在无意识中,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去要求和对待孩子。”
甚至可能还是在“我是为了他好”的主观意识下,用自己强硬或示弱的方式,去控制、要求孩子。
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长不断地“纠正”和要求下,最终走向抑郁。
我开始意识到,儿子现在的抑郁状态,跟我的养育方式关系巨大。
坦白说,一开始,我认为儿子有严重的行为问题——握笔姿势不对,写字慢,自己却不想改。
所以,当他没按照我的心意来时,我一直想方设法地想要“搞定”孩子。
竭力让他去按我的标准做事,成为我期待的那种样子。
在课程学习中,老师和我仔细分析后,和我说:“孩子握笔姿势不对,可能是因为他是剖腹产出生引起的。”
剖腹产的孩子,出生过程中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天生的大脑和四肢协调能力就会较弱,手的精细化操作能力较弱,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握笔姿势不对,甚至十几岁了还不会系鞋带。
“你家孩子不是不想改,是他自己没有能力改,这是生理方面的能力不足呀!”
听了老师的分析,我才后悔,如果不是儿子生病,我可能至今都不会醒悟。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迫切地希望老师能给我指引方向,将儿子从抑郁的泥沼中拉出来。
抑郁的本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