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隆·马斯克,一位以创新和前瞻性见称的企业家,最近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不再仅是科技圈的翘楚,他如今以一种新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个洞察未来的预言者。
马斯克,这位被喻为现实版“钢铁侠”的人物,经常以其大胆的预测和观点吸引众人目光。他对人工智能(AI)的未来发展充满了热情,同时也不乏对其潜在风险的深刻理解。
从指出芯片短缺可能性到警告人们关于AI的潜在威胁,他的预言不时地成为现实,显示出他对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近期,马斯克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计算能力的增长——提出了警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正接近一个计算能力增长的瓶颈,这可能会对AI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瓶颈何在?
他预言,到了2025年,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大问题:缺乏足够的电力来支持日益增长的芯片运行需求。
马斯克提出的从“缺芯”到“缺电”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未来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他曾提到,随着电动车全球渗透率在2030年达到50%的预期,对电力的需求将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AI的发展,更是一个涉及全球能源供应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广泛话题。据Digital Information World报道,训练AI模型所需的能源消耗将是常规云计算工作量的三倍。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突显了算力背后隐藏的电力需求问题。
算力和电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再次被提到台前。芯片,作为AI训练和推理的心脏,不仅需要稳定的电力支持其正常运作,其生产和运行过程中的大量电力消耗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力的稳定供应成为了技术进步的基石。
特斯拉的“宏伟计划3.0”提出了使用太阳能发电和锂电池储能的方案,以应对未来能源供应的挑战。然而,马斯克认为,更紧迫的问题可能在于电能输送的电网系统,特别是降压变压器的短缺。
随着从新能源发电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避免第二次芯片危机就要求我们对电网系统进行紧迫且彻底的改造和升级。
02
随着全世界能源使用方式的转变,各个国家都开始大力投资电网建设。2022年,全球在电网上的投资总额高达2740亿美元,其中中国和美国两国加起来就占了一半。
电网建设主要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而投资则主要集中在输电变电和配用电两大部分,主要是为了新建和升级电力线路,以及替换老旧的线路。
在中国,由于地域广阔、电力需求巨大,加上新能源发电量的不断增长,电网建设一直是个重要的任务。中国已经连续十年在电网投资上领跑全球。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和充放电设施的使用,电力系统需要更加可靠、灵活和稳定。据估计,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电网投资规模可能会达到3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还要多四千亿元。
而在海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电网设备已经老化,需要更换和升级。比如欧洲和美国,都存在电网老龄化的问题。老化的电网设备在输电过程中会损耗更多电力,也容易发生危险。因此,这些国家需要扩容和升级电网。
欧洲投资电网的目的跟中国类似,主要是为了解决新能源电力的接入、远距离输送、配电网扩容和数字化升级等问题。据报道,2022年,仅英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四个国家就有大量的风光发电项目等待接入电网,这些项目的容量加起来是现有装机容量的两倍,而且还占到了2023年目标的85%。
而美国则因为制造业回流导致电力需求增加,电网设备的改造升级变得非常紧迫。从2019年开始,美国和欧洲都加大了电网投资力度。在2018年到2022年期间,电网投资额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和5%。
此外,还有一些亚非拉国家拥有良好的风力、光伏发电条件,发电量和装机量都在快速增长。这些国家需要升级配套的电网基础设施来满足新能源电力的接入需求,未来可能会成为电网设备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但其实,我们很难预估用电侧的需求会有多大。就像马斯克说的,一个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我们想象不到的巨大电力需求。而且,需要电力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还有电动车、机器人、电解水制氢等等。未来,电力甚至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最紧缺的能源。
马斯克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输电项目和新能源发电的建设周期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一般来说,建设输电线路的时间要比建设新的风光发电项目长得多。比如,一条超高压架空线路从审批到建造完成,短则需要5年,长则可能需要10年以上。
而风光发电项目通常在4年内就可以完成。因此,我们需要提前规划输电项目,以免在需要的时候发现电力供应不足。这个问题在欧洲已经很明显了,那里有很多风光发电项目都在等待电网的扩建。
关注气候目标的机构很少像马斯克那样从需求侧来看待电网投资的规模。但实际上,电网侧投入滞后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上下游发展的瓶颈。电网建设的市场增量每年远远不止万亿元规模,这也使得电气设备厂家提前进入了景气周期。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电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03
海外电网的大改造让我们的电气设备厂家有了很多新机会。这次改造要用到好多种电气设备,比如变压器、开关设备、电容器、智能电表、储能系统和通信系统。这些设备在电网里各有各的用处,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不同器官一样。
以变压器为例,海外市场一直都被几家大公司占着,比如日立、伊顿、西门子这些。但有些地方很缺变压器,因为那些地方好久以前装的变压器都用得太久了,得换新的。再加上现在新能源并网和制造业回流,对电力的需求就更大了。
有一家叫伊顿的公司,他们的订单特别多,是平时的三倍呢!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意会一直好到2025年。而且从2022年开始,他们的营收和毛利润都涨了很多,主要就是因为变压器的需求太大了,价格也就涨了上去。
从周期规律来看,现在正是一个好时机。过去十年里,海外的大型电力设备企业没怎么花钱投资,现在他们的收入占比只有3%左右。但变压器这种设备,要投资好多钱好多年才能赚回来。海外的大公司在北美建厂都很保守,所以本地的供应链只能满足20%的需求。这对我们的国内企业来说,可是一个拓展新市场的大好机会哦!
想要增加变压器的产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建设新的生产线。其次,招聘新的工人还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因为很少有教育机构提供与变压器相关的学位课程,所以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
最后,变压器的制造还依赖于一种叫做晶粒取向硅钢(GOES)的材料,这种材料在变压器的成本结构中占据了约25%的比重。而且,这种材料还被用于充电桩和电动车发电机的制造,所以它的需求量很大,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变压器产能的紧张局面。
不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出海拓展市场的好机会。去年,我国变压器的出口总金额同比增长了27%,其中大中型变压器的增长幅度更是接近70%。从地域上看,我们的变压器主要出口到了亚洲、欧洲和南美洲,而且欧美地区的增长幅度超过了1倍。
那么,企业该如何抓住这个机会出海呢?一种方式是作为核心供应商,跟随大型央企和国企在海外的投资项目一起出海。比如,像中国西电、特变电工、正泰电器等设备企业就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工程的EPC项目来出海。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并购或海外建厂来自己拓展海外市场。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挑战,因为发达国家的产品认证技术门槛比较高,耗时也长,费用也高。而且,与国内的大包大揽集采不同,海外的电力市场下游比较分散,所以打开市场需要考验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先发优势。
当然,企业出海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政策性的限制。比如2020年美国就曾经对中国的69kV以上变压器设置了进口禁令,虽然后来撤销了,但是仍然保留了谨慎性的解释。不过,69kV以内的增量需求有望由国内企业来补足。目前,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在墨西哥布局了变压器产能,这样就有望绕开潜在的出口限制。
设备厂商想要提高市场份额,一方面要靠技术闯关,另一方面要靠海外布局产能。像国内的龙头厂商特变电工,在超、特高压、大型水电核电等关键输电设备的研制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与海外厂商相比,国内企业的产能更充沛,响应速度也更快,目前正在加速出海布局。
在行业下游景气的推动下,与电力设备出海相关的公司在去年扛住了整个电新板块的大幅调整,有些公司甚至实现了翻倍的涨幅,这已经是难得的逆势反弹了。而且,变压器和开关柜等电力设备还支撑着数据中心对于电力的需求。
随着生成式AI等计算负载的增加,数据中心的功率密度也在大幅增加,这就提升了对电力设备的数量和性能的要求。根据伊顿公司的预测,数据中心驱动的电气设备市场空间有望在2022-2025年以16%的速度增长。
AI和算力的上限我们无法预估,但是眼前唯一有确定性的就是新一轮建设周期的来临和一大批新能源等着并网。就像2022年景气驱动下的户储和逆变器一样,电气设备的景气周期已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