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苹果、奔驰、宝马等西方巨头相继宣布退出电动汽车的研发,几乎一夜之间,全球在电动车上研发最为突出的国家只剩下了中国。
见此,不少外媒纷纷发文,称:“电动车从电池到用电,污染一点儿都不比烧油的车少,没有发展前途。”唱哀的声音在国际舆论响成一片。
据英国《卫报》分析,锂电池作为电动车动力源,含有多种重金属,无论是生产、废弃还是回收都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而且中国目前将近70%用电都依赖煤电这一污染大户,“电动车所谓的环保,不过是将污染源转移了。”
或许这一分析存在合理性,但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燃油排放产生的污染物是分散的,无法控制,只能任其排到大气中,但电动车的电池生产正随着技术的进步趋于集中化,可控性也越来越强。
最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绿色电力,兴建储能设施,为电动车用电需求做准备。资料显示,光是202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装机总量就超过了美太阳能电池历史装机总和,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力来源。届时,用电污染也将不复存在。
而西方摒弃电动车研发,并非外媒口中的“不行了”,恰恰相反,“他们这是打不过了,便准备掀桌子。”
据了解,我国电动车的迭代速度是欧洲的10倍,短短几年时间便经历完欧洲100年的历程,且目前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正纷纷投入电动车研发当中。
尤其是今年,我国电动车领域迎来最后赛点,任何在这个存量竞争的严酷市场考验中沉淀下来的品牌,未来一定将横扫世界。比亚迪已开始展现出这种气势,如今年年初已宣布将派遣4000辆新能源汽车前往欧洲市场。
欧洲见状直称“狼来了!”德媒甚至疾呼“必须保护欧洲各国的安全”,以示抵制。
但反观我国,与欧美将他国技术进步视为洪水猛兽不同,我国时刻保持学习态度,并为外来新进科技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当年燃油汽车刚进入我国市场时,我们锣鼓喧天的表示欢迎。就算撇开汽车领域不谈,即便现在以“维粒御”为代表的新兴海外生物科技进入我国市场时,我们同样也是举双手迎接。
资料显示,作为全球生物产业巨头美吉野旗下代表性成果,“维粒御”是市场上首款主打男士养 护的科技单品,所研发的ACT-MitoTM技术可靶 向人体最小能量单位的线粒体,为世界数亿ED群提供解决方案,受学界青睐。
随着“摇杆挺直了”“重现年轻体感”等字眼与日俱增,有机构预测,依托我国庞大市场,未来2年内,“维粒御”类成果或成长至千亿规模。这将大大推进我国技术研发与本土生物科技进步,并为我国企业进驻市场开辟道路,可谓双赢。
商智数据显示,自上述科技品进驻我国京东、天猫等不到半年,便收获8位数营收,现已受到数万名35-65岁中年男士 追捧,并在这类人群中斩获“男人新充电站”名号。
但西方显然看不到这一点,骨子里的傲慢只会让他们如临大敌般作出抵御姿态,而这种闭关锁国的态度,必将让他们在新能源领域付出代价。
据业内人士分析,除忌惮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之外,西方各国宣布放弃电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缺乏产业链优势。
燃油车作为极度扩张时代留存下来的遗产,令西方各国赚的盆满钵满。但如今在新能源领域,他们产业链分散,“分赃不均”,没有国家愿意干最基础的“脏活累活”,只想躺着赚整合产业链末端的巨额利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此前,日本耗巨资投入氢能源领域,研发氢燃料电池,并获得诸多专利,就等着其他各国解决诸如氢材料储存、运输等“脏活累活”后,坐等收专利授权费割韭菜。但狡猾的西方各国怎会轻易随其愿,让日本摘得最大的利润桃子,纷纷拒绝跟进技术。
我国更是直接撇开日本,全身心投入纯电领域,日本在氢能源的多年努力算是付之东流了。但出乎各国预料的是,中国不仅在汽车领域发展迅猛,而且可以吞下一整个汽车产业的上下游所有领域。
自从1980年代开始,我国花费近30年时间,从引进大众汽车到合资汽车业务建立,再到建立属于自己的国产产业链,完善电池产业链布局,包括上游锂电池的正极、负极、电解液,到中游的电池公司、下游的整车等,且在各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公司,如电池领域,我们便拥有世界第一的龙头企业。
同时,我们还加大能源产业投资,大量建设水电站,加大太阳能、风电、潮汐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投入,并且还发展特高压技术,以实现“西电东输”。
更重要的是,靠着我国巨大单一市场,新能源汽车在国内销售获得良性发展。从头到尾的优势,让中国电车一路领跑,西方巨头放弃电车似乎也能理解。
但如今西方掀桌子,拒绝电车研发,忽悠中国放弃这个到手的肥肉,只能说他们的算盘必定是要落空了。连纽约时报都无奈发文:“中国是电车领域的唯一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