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老古。
我当然知道,中国存在着比较强大的亲美派的朋友,我的号里,这样的朋友也不少。
但之所以,我将他们叫作亲美派,而不叫自由派,是因为,他们亲美之立场,大过了对事实的认知,和对自由市场的坚持。
比如,表面看起来,我和他们具备有同样的理念,那就是都反对产业政策,认为产业政策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但是,他们认为拜登政府对中国智能汽车发起的贸易战是因为中国实施了产业政策。
这种认识,就是亲美立场大过了对事实的认知,也大过了对道理的坚持。
因为美国过往的很长时间以来,的确很多领域都没有产业政策,但是,唯独在汽车领域,美国的产业政策是长期且一贯的,对于汽车领域的市场的干预程度,也是远远高于大部分经济领域的。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当年管制日本汽车也好管制现在的中国汽车也好,不会减少美国消费者的选择吗?不会让很多人不满吗?
民主制度下,这种政策出台,不会导致他们的选票减少吗?
甚至还有过朋友问,川普搞贸易战,对两千多种商品加征关税,不会导致美国物价上涨吗?受损的商家和消费者不会反弹吗?美国政客不在乎舆论吗?
民主制度,不是民意决定一切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美国有真实的了解,特别是美国的选举制度。
美国的关键少数
如果关注过四年前的美国大选,就会明白,美国两党选举的机制是选举团制度,这种制度下,产生了美国政治特殊的关键竞争领域,那就是摇摆州。
简单来说,就是川普不会去加州作政治动员,因为加州是民主党的大本营,他再怎么拼,也拼不过民主党,只要民主党在加州的总选票多于共和党,那么,加州最后所有的选举人票,只会给一个党。
这叫赢者通吃的美国选举人制度。
因此,两党选举时,竞争都不发生在红州和蓝州,反正这些州一定赢,或一定输,努力也没有用。绝大多数的广告投放和竞选活动,都发生在所谓的摇摆州。
摇摆州的意思是,两党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你有可能赢,也有可能输。
两党候选人传统的议题,在其他州就锁定自己的选民了,而在摇摆州不行。
但美国两党选举长期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谁赢下摇摆州,谁就能登上大位。
最为重要的摇摆州,就是五大湖旁边的几个州,也就是美国的铁锈地带,正是因为大量的工业转移出去了,所以这几个州的人就特别在意经济、贸易、工作机会话题,这些政治议题在他们的主观价值上,远远高于枪支、堕胎、医保等传统政治议题。
川普选举的口号,就是雇美国人,买美国货,包括建墙、缩减工作签证等明显的国家主义、重商主义的政治口号,诉求对象非常明确,那就是摇摆州选民。
两党的候选人,为了胜选,都得讨好这两州的选民。而摇摆州中,最大的两股势力分别是美国汽车工人和美国钢铁工人。
在大选中,两党在这些摇摆州最后往往是相差1%左右的选票,可想而知,竞争有多激烈。
比如:川普在选赢的那一次,仅以10704票的微弱优势击败民主党人希拉里,从而“通吃”密歇根州16张选举人票。
而在2020年,拜登以1.3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共川普普,赢得密歇根州的16张选举人票,如此微弱的优势,导致这两次选举后,两党都在指责对方舞弊。
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虽然铁锈带的这些工人,在美国整个国家中,占比不高,但是,他们的态度决定了选举的结果.
这就是民主政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叫——关键少数。
相较于各种利益集团,各种舆论声音,两党谁能选上,才是美国政治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任何事件都不能与之相并论。
因为政治的逻辑是,哪怕你有一堆的理想、一堆的政策,没有选上,等于零。
铁锈带就构成了美国最为特殊的一个政治团体,那就是铁锈带工人,川普和拜登为什么都跑到那里去支持美国汽车工人罢工,因为汽车工人们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地位。
关键少数由于其决定选举结果的能力客观存在,因此,他们的意见,就会成为这一个国家的政策。
在红州和蓝州哪怕再多人反对,也没用,只要你的反对没有达到颠覆这个州的颜色的程度,两党政客看都不会看你一眼。
民主制度下的部分决策 ,一样可以由极少数人决定。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汽车产业做了什么?
美国的汽车产业政策
前天的文章谈过了八十年代初对日本发动的汽车领域的贸易战,这里就不再提了,没看的朋友可以翻一翻。
我简单列举一下自美国对日本汽车贸易战后,美国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各种产业政策吧。
以上计划中,少则政府投入几十亿美元,多则投入几百亿美元。
比如,克林顿总统称PNGV计划参与机构之多、动员力量之广可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比。
比如2009年2月《美国复兴和再投资法案》(ARRA)计划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发展。
2009年6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计划10年内对电动汽车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机动车投资200亿美元。2009年8月奥巴马总统宣布,投入24亿美元支持企业发展下一代电池和电动汽车。
2009年美国政府斥资140亿美元支持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购车补贴和政府采购。
同年,美国还设立了一个总量为250亿美元的基金,以低息贷款方式支持厂商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目标是每年汽车燃油经济性提高一倍。
各家汽车厂也拿到大量的补贴。比如奥巴马政府2009年支持企业发展下一代电池和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中,通用汽车获得超过2.4亿美元项目经费,福特获得9270万美元项目经费,克莱斯勒获得7000万美元项目经费,而最大单笔项目经费3亿美元提供给了江森自控公司。
现任的拜登政府的计划也不小。
2021年拜登政府提出的提倡电动汽车的1,740亿美元的提案要求提供1,000亿美元的新消费者税收抵免,并斥资150亿美元建设50万个新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此外,计划还要求电动校车200亿美元,以及其他电动汽车税收优惠140亿美元。
最后,再提供一个数据来说明美国政府的产业补贴对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
美国Good Jobs First网站的Subsidy Tracker数据库中记录了包括1993-2021年美国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贷款与担保记录共计近12万条,其中有详细补贴记录的8万余条。
上述各种产业政策中,汽车产业拿到的补贴永远是第一位。
最后再来说说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救汽车产业花了多少钱。
当时为了救通用,美国政府出资510亿美元。救克莱斯勒,出资125亿美元,最后为了救汽车产业,一共出资800亿美元。
几年后陆续退出后,计算得出纯援助金额为90亿美元。
总结一下,美国汽车产业就是美国不分党派所有政客的亲儿子,付出再大的代价都要救,各种产业政策,什么补贴,什么退税,什么产业基金,贷款,帮助打击国外的竞争对手,反正什么都干遍了。
因为他们是关键少数。
批评产业政策的正确姿势
这些列举的证据,也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产业补贴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东西,你看到这四十年来,美国政府花了多少精力在汽车产业上,投了多少钱?但是,三大汽车厂,在燃油车领域不是照样被日本车,德国车打得满地找牙么?
他补贴的这三大汽车厂,拿了这么多补贴,强行搞新能源车,也什么也没有弄出来,几乎都是打水漂。
当然,你若以为三大汽车厂,真和美国政府搞什么产品研发,你就幼稚了,三大汽车厂的工人们都是大爷,最牛的时候,通用的工人都可以不上班拿工资,因为工厂搬走了一部分,你也不能开我,必须发钱。
这些政府给的各种研发费,经费,最后不就用来补偿这些工人大爷强行提升的工资么?
不补贴,美国三大汽车厂早就被工会搞死了。
产业政策当然不对,美国三大汽车厂的失败就是明证。
如果他们在市场上嗷嗷叫,有强大的竞争力,他们就会反对拜登政府打什么贸易战。因为这种贸易战,有可能带来反制的后果。
要看中国政府怎么反应?万一中国政府也傻呵呵地禁止美国汽车进口呢?
当然,中国的电动汽车也不代表着产业政策的成功,因为代价看不到,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几千亿的资金补贴这个领域,这个钱是其他企业的资本金,如果不投入这一领域,会带来其他领域的发展。
产业政策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因为这个代价不容易看到。人们总是看不见潜在的损失,只会为当下的表象所迷惑。
各种新能源产业政策中,包括对燃油车的限制,也阻碍了燃油车的创新,全球各国政府都TMD2035要禁售我了,还研发个毛。
因此,双方打起来是不对等的。
至今,全世界最牛的车企,依然是丰田,一年的销量和利润比全世界所有新能源车企加起来还要多。
但没办法,全球政府追杀他们。
但请别忘记了,谁开创了这个所谓的新能源产业,谁在带头追杀,谁在逼着全球政府减碳发展新能源?又是谁在带头补贴新能源企业。
不就是美国政府吗?
所以啊,反对产业政策,我们观点一致,你要是只骂中国的产业政策,不骂美国的产业政策,不骂环保主义强制推向全球的始作俑者,你就是立场大过了道理。
这种不客观,会使得亲美派在舆论场当中失去信誉。搞双标嘛 。有一些人就会反驳亲美派,美国不也搞产业政策吗?这不就说明产业政策是对的吗?
当你把美国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当成正确的时候,对面的那些辩友也把中国政府的一切政策当成正确的。这时双方的讨论就变为立场而战。
这种讨论会有结果吗?能真正批评产业政策吗?肯定不行的。
只要坚信产业政策不是好东西,那么,中美的产业政策一起批评,不行吗?何必选边站呢?
如果我批评美国的产业政策,你就不爽,那你哪里是在反对产业政策呢?你只不过是在反对我批评美国政府。
也即,你的立场,大于了你对一种经济政策的评价。你评价这个世界的事物的标准是,是否亲美,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正确与错误。
如果你一股脑就认为美国政府一切就是对的,那你不就是变成了产业政策的支持者了吗?
产业政策这玩意,本来就是西方国家政府发明的,在日本政府手上成为了某种神话,进而影响了全世界各国政府。
以下是概述日本产业政策变化的表格:
中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各国的产业政策条例都是重要的参照物。
批判产业政策正确的方式就是,一切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都有代价,不过他们不容易看到,另外,一切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最终必然失败。那些表面光鲜的数据,背后隐藏着的是另一些行业的巨大损失。
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主导下的生产,才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政府不能代替消费者做主。产业政策背离了消费者主权,最终导致大量的资本被投入了低效率的生产之中,对财富进行了消灭。
而美国在汽车领域的产业政策,正是失败的典型案例。三大汽车厂,今天是美国的优秀产业代表吗?扶持了这么多年,不还是不断地面临困境吗?
今天的日本,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停滞期,产业政策也是重要的罪魁祸首。
只有这样,反对产业政策,才是逻辑自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