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对于“两山医院”的惊人建设速度,许多人已有所闻,甚至在互联网上目睹了这一壮举。
当时武汉成为疫情的重灾区,为援助武汉同胞对抗这场疫情,我国紧急动员,下令搭建雷神山临时医疗点。
在国外建造类似的临时医院至少需要数周到数月时间。
但是我国的3万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坚持不懈地施工,从开始筹划到完成施工,仅用了短短10天,这一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
至今已是四年后的今日,那座曾立下赫赫战功的雷神山医院又如何呢?
01
回想那个寒冬,一个月的时间内,一种名为新冠病毒的疾病如同乌云一般迅速笼罩了武汉市,它险恶的蔓延趋势让整个城市陷入疫情的阴霾。
甚至只是一次无防护的短暂接触,病毒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从感染者传播到健康人。
疫情的严重性逐渐显现,有些患者持续高热,体温无法降低,而医疗机构由于病人涌入而超负荷运转,病床一时间变得十分紧俏。
1月25日武汉市政府紧急决定,筹建雷神山临时医院,并定于2月5日启用,拟建规模达到三千张床位。
超过30000名建筑工人,昼夜不停施工,每个环节都经由专业人士精确规划,既保证了施工速度,又确保了医院建设的质量,施工进程还通过网络直播展现在世人眼前。
短短12天,承载着武汉市民期望的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先进的BIM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技术听上去异常复杂,其实它仅仅是通过电脑模拟创建出的信息模型。
利用BIM技术,工程师们模拟了多种建筑场景,有效避免了许多潜在问题。
基于模拟结果,他们还进一步优化了六项施工方案,不仅缩短了建设周期,还使得雷神山医院结构更为美观和坚固。
实际施工开始时,每项施工计划都井井有条,连每步骤的进度都精确到了分钟。
所有任务都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整个工地仿佛是一台精密的机器。
快速落成的雷神山医院,内部设备毫不简陋。
换句话说,尽管医院建设迅速,并且被称作“暂时性的”,但是它的配备和规格,都是依照正规医院的标准来执行的,尽管体量小,却功能齐全。
02
面对紧迫的时间和新冠病毒的威胁,在知之甚少的初始阶段,雷神山医院奇迹般地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细观雷神山医院一隅,其形犹如“工”字,恰似劳动者的阵地。
“工”字形的布局暗含了诸多巧妙设计,简化来解释,“工”字的两个“横”,用于病患住宿,而“工”字的“竖”部分则是医生的主要活动空间。
显而易见,“工”字的规划使得医护与病患的生活区隔离开来,且尽可能使他们的行动轨迹不重叠。
如此一来,除了必要的医治过程外,医护与病患之间的接触大幅度降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医护人员,减少了他们受到感染的机率。
这种"工"字形设计还有一个潜在的优势:它非常适合于复制和扩展。
想象一下,将多个"工"字形通过中间的"竖"连在一起,整个医院就像一条鱼的骨架,可以在不影响原有建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轻松进行扩展。
医疗机构按照感染风险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洁净区,以此实现分区管理,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在半污染区工作,在进入清洁区前,必须遵循严格的更衣和消毒流程,以此显著减少病毒在医护人员间的传播概率。
这种设计旨在创建一个层层递进的气压系统,以防止空气交叉污染。在清洁区,我们确保其拥有相对较高的气压,以阻挡来自半污染区的潜在污染。
同样半污染区也设计成高于污染区的气压,以防止污染向清洁区扩散。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洁净空气环,有效地阻止了可能带有病毒的空气进入清洁区,实现了医院内的零感染目标。
通过这种方式,医护人员和患者呼吸的是经过隔离的空气,这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03
在雷神山医院的紧急搭建过程中,尽管具有临时性,但其建设质量并未受到影响,事实上,它的建造是依据医疗设施的设计标准严格执行的。
这里并非临时搭建的简陋场所,而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医疗环境,配备了大型医院所需的一切医疗设备和资源,没有一丝一毫的简陋或不足。
考虑到新冠病毒强大的传播能力,而雷神山医院作为一个集中收治患者的场所,能够实现零感染的纪录,无疑可以被视为一个奇迹。
2020年4月15日,雷神山医院的使命正式告一段落。
这短暂的81天,见证了面对严峻疫情时,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不屈不挠,成就了“清零”这一不易的里程碑。
雷神山医院的封闭引起了人们的好奇,难道这座曾挽救无数生命的建筑就此废置?
实则不然,雷神山医院本就是因疫情之急而诞生,目标是对抗疾病、救治病患,而一旦任务完成,它的使命便已圆满。
对雷神山医院的短暂存续,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于我们而言,它的停用意味着疫情的退散,象征着我们的抗疫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即便雷神山医院现已沉默,但医院里那些承载着希望与坚韧的病区涂鸦墙,已被妥善保管,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由博物馆负责珍藏。
武汉还诞生了“永久版”雷神山医院,即江夏云景山医院,继续履行着医治的使命。
不仅是雷神山医院,还有另一座火神山医院同样是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