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5年3月,大清上空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 “祥瑞”之兆。按照惯例,内外臣工都要上表祝贺,庆祝大清出了个好皇帝。
年羹尧自然也不例外,但他在给雍正的奏折中字体十分潦草,还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
虽然是同样的四个字,含义也没什么大的差别,可雍正却认为年羹尧此举是大逆不道,将“朝”与“夕”调换位置,是在诅咒自己早点去世,好让新君得以继位。
与此同时,雍正更是指出进士出身、有过翰林院任职经历的年羹尧犯这样的错误绝非粗心,而是完完全全的有意为之。甚至在他看来,年羹尧故意把字写反,是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于是,雍正在朱批中回复年羹尧,重提旧事:“青海之功劳,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不久后,雍正将川陕甘地区的主要官员换了个遍,除去了年羹尧的羽翼,然后下旨剥夺年羹尧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之职,改任杭州将军。
然而,雍正的怒火并未随着年羹尧改任闲职而烟消云散。当时,在雍正的暗示、授意下,负责调查年羹尧罪证的蔡珽,不断将年羹尧所犯的罪行予以披露。
反观雍正,也借机添油加醋,鼓动官员们上疏弹劾。特别是那些年羹尧的同党、旧部或与年羹尧有过交往和关联的官员们。
一时间,弹劾年羹尧的奏折如同雪花一样飞向了北京,所有官员一边痛斥年羹尧的不端行为,一边极力撇清与年羹尧的关系。
因此,雍正为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在这之中,抄家灭门、处以极刑的罪过竟多达三十条。
1726年1月,显赫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被逼自尽。他的哥哥年希尧罢官去职,几个儿子的爵位也被剥夺,长子年富更是因为长期跟随年羹尧而处斩。
那么,年羹尧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写错字了吗?他与雍正之间的关系如何?雍正又为何会认为年羹尧居功自傲呢?
雍正的藩邸旧部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人。
年羹尧的祖上曾在松锦会战中被清军俘虏,之后他的祖父年仲隆在顺治年间高中进士,就此脱离奴籍,入了汉军镶白旗。
到了年羹尧时,他也对读书非常感兴趣,21岁就高中进士,进而成为庶吉士。可以说,年纪轻轻的他就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康熙眼中的红人了。
1709年,康熙将年羹尧家族所在的镶白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全部划归雍正统领。于是,整个年家就与雍正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联,年羹尧也正式成为了雍正的“藩邸故人”。
而在两年后,雍正又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王府侧福晋。这进一步加深了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关系,两家人从此有了更加直接的利益关系。
因此,在“九子夺嫡”的进程中,年羹尧无疑是雍正最为坚定的支持者。
事实上,康熙对他也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坚守本心,做一名利国利民的好官。因此,在年羹尧不到三十岁时,康熙就将四川巡抚的职位,交到了年羹尧手上。
当时,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西藏拉萨汗向清朝求援。故而,康熙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十数万进驻青海,并授予他节制文武百官和生杀大权。
胤禵领兵出征时,在四川浸染多年的年羹尧功绩显著,深受康熙的信任。因此,当年羹尧请求加封为四川总督,负责清军粮草供给,奔赴西藏协助胤禵平乱的奏折抵达紫禁城后,康熙当即拍板同意。
七个月后,在胤禵的不懈努力之下,西藏得以平定。然而,由于军需补给出现了严重问题,他无法直捣策妄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胤禵只得继续驻扎在前线。
有趣的是,就在这一年,康熙驾崩离世了。本该参与夺嫡之争的胤禵由于远在西北,错失了争夺皇位的机会。而雍正,则在隆科多的辅佐下,顺利登基。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并不牢固。朝内有胤禩掣肘,朝外又有胤禵手握重兵,时时感到如鲠在喉。
因此,他决定先对胤禵下手。
就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年,雍正就册封宗室成员延信为贝子,让他赶往前线接管抚远大将军印信。
然而,延信并不是雍正的亲信,不过是用来稳定政敌,封堵宗室的过渡品而已。
不久后,雍正又下令胤禵赶回京城奔丧,并让年羹尧暂时接管军政事务,等延信抵达前线后,二人一同执掌抚远大将军。
只是,年羹尧才是雍正在前线的代言人。他被雍正帝授予调兵遣将、动用粮草两项大权,并可以节制四川、陕西和云南等地总督。
狂妄的年羹尧
然而,胤禵的突然调离,给了西北敌人可趁之机。罗卜藏丹津趁着皇权交替时机发动叛乱,西垂战火再起,这让根基未稳的雍正心急如焚,压力剧增。
当时,雍正一朝的武将中,除了年羹尧是他亲信的人,就没有第二人选了。
1723年10月,为迅速平定叛乱,雍正命令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一职,总督各军,坐镇西宁指挥平叛。
此战中,年羹尧又一次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此“年大将军”的威名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青海战事成功后,雍正喜出望外,晋升年羹尧为一等公。不仅如此,年羹尧的父亲也被提拔为一等公,甚至还给了他子爵和男爵,让年羹尧的儿子们承袭。
除了赏赐,雍正还在朝廷人员的安排上,多次与年羹尧商量。每有重大的人事决策,都会听取年羹尧的意见,年羹尧要是不同意,雍正也不会安排。
更有甚者,雍正还在写给年羹尧的文书中,以“恩人”加称。
因此,年羹尧一时之间,可谓风光无限,很快就成了真正的“西北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权势地位到达巅峰时,年羹尧逐渐目中无人,不可一世。
当时,年羹尧发给总督、将军的公文竟擅称“令谕”。以他当时的地位,与总督、将军属于平级,行文自然也应该是平行公文。
可他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更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有意将与自己平级的官员视为下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