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成为了生活的主要方向,这也给地球造成了许多不可逆的危害,现在全球环境变暖,一些资源处在逐渐消失的状态。
从各种数据中可以看出,海洋的状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有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2000多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的面积有所增长,几乎多出了一个省。
(海岸线历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大海在后退吗?这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有怎样的影响?这是人为还是自然的惩罚呢?
一、大海在后退
经过了千万年,甚至是上亿年的演变,才有了现在的自然环境,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当时陆地面积也并不多。
(海域图)
现在温室效应正在增强,地球上的温度也是越来越高,两极的冰川每年以极快的速度融化,所以各地区的海平面正在上升。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很独特的现象,那就是这里的大海正在后退,主要也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形比较特别。
翻看两三千年前的地图,你会发现在江苏省一带,它的面积只有现在的1/3左右,当下它的面积和之前相比多出了一个省。
(入海口)
如果这样说,大家觉得不够直观的话,可以看一下近几十年的数据,现在江苏的陆地面积是10.72万平方公里,可是在2000年的记录中,它的面积是10.26万平方公里。
这20多年的时间就增加了5000平方公里,而且这还只是粗略的计算,这一增长速度十分惊人,这还只是一个少山多平原的省份,其它省份的现象可能比江苏省更为严重。
二、自然因素的影响
如此神奇的一幕让人很难相信,明明其他地区的海平面在上涨,为何东部沿海地区的陆地面积却在增长,这就不得不提一下黄河与长江的功劳了。
(冲积平原)
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江苏沿海这里的沙质是淤泥质,它的形成主要还是因为黄河,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大部分的泥沙都被冲到了这里。
随着地势的影响,黄河的流速等到了下游地区速度会放缓,泥沙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沉积,导致河道淤积严重。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我国历朝历代几乎都在开通水渠,到了明弘治年间,黄河水基本上可以顺利的进入到渤海,大量的泥沙也就被带到了江苏沿海地区,随着河床的抬升,陆地面积也就有所增加。
(填海工程)
长江的入海口在扬州一带,它携带的泥沙量虽然不大,但经过上千年的淤积,也让该地区的陆面面积有所增加,崇明岛就是长江在这样的作用之下打造出来的。
进入到新时代之后,随着气候变暖现象的加重,两条母亲河流速变快,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现象。
在江苏近海地区,有许多沿海的沙脊,它露出水面的面积达到了2000多平方公顷,相当于两个香港的面积了。
(黄河)
在这一地区还存在着很多的潜水脊和中水沙脊,这些地区如果人为对其进行填平的话,会增加土地数万平方公里。
三、是功还是过?
东部沿海地区陆地面积在增加,其中也有人为因素,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
现在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填海造陆项目,比如说曹妃甸。
(曹妃甸)
用大量的泥土对海岸线进行填平,这些项目能扩大陆地面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那就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从现在的影响来看,这些陆地面积的增加是功大于过的,东部沿海地区它的工业发展迅速,要得益于它的运输条件便利。
在这些多出来的路面去建造港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动了我国对外贸的增长。
(崇明岛)
在这些多出来的路面上打造新的城镇,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满足了众人的住房需求,让我国有了更多的可以利用的建造土地。
但我们也不要忽略自然的威力,由于这些多出来的面积属于冲击平原,所以它的土质是比较松软的。
海平面上升之后,海岸线自然会有所后退,这也就导致海水对这些地区的冲刷增加,很容易受到海水的侵蚀。
所以一直以来沿海城市,它的农业发展成为了老大难,在1990年的时候,盐城以东就有5000多公顷的耕地被海水侵蚀。
(赤潮)
海水侵蚀过的土地盐碱含度较高,很难再种植出农作物,而且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危险,近几年赤潮问题就接连发生。
我们一直在强调人与自然要和平共处,完整的生物链,其中有一个环节被破坏的话,很可能导致整体失衡,现在有多种海洋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赤潮现象的出现,对很多海洋生物来说,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件事物的突然改变,也许并非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采取必要的措施减缓温室效应,这是保护地球的第1步。
参考资料:
江苏省在近20年间增加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土地从何而来.观察者网.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