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剧进入下半段,渐近尾声。为什么说快到大结局才发现,全剧最悲催的人不是牛大力,而是他。这人是谁呢?
牛大力追求姚玉玲的过程中吃尽苦头。早先是姚玉玲对他的不理不睬,其后,姚玉玲看上了汪新,牛大力心中酸苦难当。姚玉玲和汪新恋爱后,牛大力终于死心了,谁知不久之后姚玉玲又和汪新分手了,牛大力重燃希望,再次踏上追爱之旅。
好容易盼到姚玉玲松口,贾金龙又出现了,贾金龙两个照面就把姚玉玲的心俘虏了。
这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有一句话说“人们总是希望摘到那个踮着脚尖才能摘到的苹果。”汪新和姚玉玲,属于两人踮踮脚尖就能收获对方的爱,贾金龙和姚玉玲亦然,马燕和汪新亦然,唯独牛大力和姚玉玲,牛大力追求姚玉玲不是踮脚尖,而是跳起来摘,甚至架个梯子他都摘不到。
某个角度讲,牛大力的悲催结果是他自己造成的,与任何人无关。是他欲求太盛,太贪心,眼高手低。
以他的条件,如果不把姚玉玲这种女神级的女子作为求偶对象,像蔡小年那样脚踏实地,选择一个你配得上她,她也配得上你的女子,其实是很幸福的。
古人说“知足者常乐”,也可以体现在这里吧?
那么,为什么说快到大结局才发现,全剧最悲催的人不是牛大力,而是他。此人是谁?
“老瞎子”凭他灵敏的嗅觉,在火车上嗅到一名女子的气息,认定是他被人贩子拐走几十年的女儿。
他跟下列车,那名女子厌弃地将他喝开,消失在人群中,“老瞎子”茫然失措,老泪纵横。
马魁问他说,你肯定那人是你女儿么?你记得你女儿气息和她一样么?“老瞎子”不知该怎么回答。
“老瞎子”的女儿被拐走时还是一个婴儿,几十年后应该三四十岁,那名女子二十几岁,首先年龄对不上。其次,“老瞎子”记忆中的女儿气息,是婴儿的气息,与那名女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由此可见,“老瞎子”发现他弄错了才难止老泪,感到凭嗅觉是找不回女儿了。这是令人扎心之处,却还不是最悲催之处。
而在剧中,最悲催的人正是“老瞎子”吧?
除了他女儿被人贩子拐走,他因此哭瞎了眼睛,从此流连在列车上寻找女儿,沦为一名乞丐,十分悲惨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悲催之事。而这,正好从那名女子的厌弃态度中反映出来。
假设“老瞎子”找到了他被拐卖的女儿,已经三四十岁、有家有室有自己生活的女儿会接受他吗?
马健是一名弃婴,马魁和他非亲非故。自从收养了马健之后,将马健从襁褓中一天一天养大,朝夕相处,情感倾注,使马魁对马健有了很深的感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多数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吧?
反之,“老瞎子”与女儿有血亲关系,但是女儿从记事起和“老瞎子”没有生活过一天,也不知世上有这么一个父亲。
“老瞎子”对女儿的爱意如故,历久愈深,女儿对他会是什么感觉呢?如果“老瞎子”和女儿重逢相认之后。
至少有两种情况吧?其一、女儿条件很好,大富大贵,必然把“老瞎子”供养得非常好,“老瞎子”四十年寻女,老怀甚慰。
其二、女儿的条件一般,人到中年压力山大,子女的教育支出、求职的压力、结婚买房等费用的压力、公婆养老和医疗的压力等,全都压在她和丈夫的肩上,面对突然冒出的“老瞎子”父亲,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负担,生出“相见真如不见”的感想呢?
如果是后者,“老瞎子”是不是极为悲催呢?如同瓦上加霜。
通常而言,大富大贵的人家毕竟是少数,而“中年危机”于大部分人都有。与此同时,“老瞎子”几十年的行乞习惯,诸如不讲卫生等,也许会与她们格格不入。这当然是一种推理,却又很难说它不会发生。
“老瞎子”对女儿的爱令人动容。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感人的一种爱,不止是人类,动物亦然。
一位老作家说,“一次火灾之后,主人清理余烬,发现一只母鸡全身焦黑,俯地不动。主人用脚一踢,鸡身化为飞灰,一群小鸡由灰底下冒出来,吱吱喳喳,满地奔跑。母鸡用身体作挡火墙来挽救小鸡的性命,在烈火中粉身碎骨,父母之爱的伟大,在此尽现。”
“老瞎子”便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他的遭遇让人叹息。他的悲剧,甚至会在延续到与女儿相认后,相认的场面想象的有多美好,也许就会有多失落。
相信剧中的相认的场面,一定是皆大欢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