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12个高风险债务省份,要全面暂缓基建项目。

2024年刚开年,1颗政策“核弹”重磅落地。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上海也要暂缓商场、办公、产业、研发项目审批。有关部门强调:“不再大拆大建”,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基建占中国经济的比重,比房地产还大。

2023年,我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是房地产投资11万亿元”的整整两倍,占我国GDP的18%。

这么大体量的产业被叫停,背后带来的影响,将及其深远……


一、十二省市暂缓基建

根据财联社及多家媒体的报道,近日,一份《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政策文件,引起多方关注。

这份文件要求,我国12个重点省份,包括天津、内蒙古在内,要严控新建政府投资项目。包括交通、市政、产业园区、各类楼堂馆所和棚户区改造。

而学校、医院、燃气、供水等民生设施除外。

也就是说,这12个省份从今天开始,除非国家特批,地方上不能再上马高速、地铁、轻轨等项目。

这份文件还进一步要求,按照基建项目的投资完成率,清理现存项目:

其中项目总投资完成率低于50%的,原则上将缓建或停建,高于50%但存在重大问题的,同样不得续建。

根据财联社统计,政策文件的效果立竿见影。

以重庆为例,截至1月29日,其政府官网上已经有16条工程招标终止公告,数量远超往年。

为何基建项目被大面积叫停?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现在很多地方,债务压力大。

像上面提到的12个省份,都是地方债务杠杆率较高的省份。文件要求,等到地方债务风险降低至中低水平后,由发改部门报送高层,再调整相关政策。

地方债务的问题,柏年之前出过很多期视频。

例如去年1月我讲“税收改革”,4、5月讲“政府和国企改革”,6月讲城投债,10月讲特别国债,都与地方财政相关。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回看,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甚至连上海这样的债务率不高、且财政资金充沛的地区,都要求放缓基建。

那这轮政策调整的意义,就不止“还债”这么简单了。

它还涉及到,以“三驾马车”为代表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面临深刻调整。

二、三架马车迎来巨变

什么是“三驾马车”?

它指GDP的三个组成部分,投资、消费和进出口。

其中,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2022年高达43%。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是过重的。

另一方面,老百姓消费占GDP的比重则畸轻——2022年只有53%,且2019年以来呈现下行势头。

作为对比,美国这一数字为80%。甚至连越南,都比我们高出10个百分点。

为何投资占我国经济的比重,这么大?

因为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处于“基建匮乏”的状态。

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应该体会过家里频繁断电的滋味。

据统计,1992年这一年,甚至连首都北京这样的地方,一年都有100多天,不同区域、不同程度断电。

背后是中国电力基建的匮乏。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20年前中国绿皮火车搞春运,经常出现“挤死人”的新闻。

背后是道路基建的匮乏。

基础设施匮乏,制约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要大搞基建。上述这些情况,都在新世纪后有了明显好转,也成就了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

但是最近5到10年,中国基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基建匮乏”走向“过度基建”。

根据国发院的研究,2011年及以前,中国每新增一单位基建,平均增加0.5个单位的GDP,经济效益较好。

但2012年以后,新增基建的GDP拉动作用,显著下降。

2013年至2014年间,基建的边际拉动降至0.13个单位GDP,2015年和2016年几乎为0。

基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大了,那为什么此后,我们又搞了这么多年呢?

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宏观上,国家要靠基建促进就业。

一个基建项目支出,动辄就是几十亿、上百亿,能带来一大批相关就业。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通常都会上马一批重大项目。

这种思路,最早来源于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

咱们也可以把基建叫做“夜壶”,一个比地产更大的“夜壶”。

微观上,柏年认为更关键的原因是,经过了国家三四十年对基建的大力投资之后,部分地方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基建利益团体”

包括基建审批人员、建筑施工单位、建材商人、土石方老板和包工头。因此暴富的人不在少数。

一个基建项目的承包单位,一般有总包、二包、三包。有的甚至有四五六七包,都不是新鲜事。

有些承包单位,只是转一转手,手上过了一把猪肉,就占了油腥。

他们围绕着基建项目切分蛋糕,甚至影响着地方政府决策。

明着的,有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喜欢样板工程,这些基建利益者就在旁边一唱一和、阿谀奉承。

暗地里,更有腐败分子进行权力寻租、侵蚀国家财政资金。

根据2023年6月,国家审计署的发布的《2022年审计报告》,全国有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亿元。

也就是说,某个基建项目领域,原本不允许政府出资建设、增加债务负担。

但是为了强行让项目上马,有关人员以许诺出资、国企垫资的方式,暗度陈仓,推动项目建设。

同时根据通报,有20个地区通过虚报项目收入、低估成本,将项目“包装”成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借此发行专项债券198亿元。

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这些基建项目因为收益过低,原本是不会过审的。

但是为了让项目过审,有关人员公然财务造假,说这是一个投资回报很高的项目。

另外有5个地区,将50亿元违规投向景观工程、商业性项目等禁止类领域;有47个地区,违规挪用专项债158亿元;这涉及到基建资金的违规使用。

上述这些基建违规问题,虽然不能说是普遍存在。但审计署一查,就是几十个地区曝光,也不能说是“个别现象”了。

所以今天国家发文,全面暂停基建。

很多项目现在要重新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

三、对普通人的影响

基建项目全面暂停后,接下来有什么影响?

狭义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基建利益集团”,也就是泛土木工程行业。

中国基建投资是地产投资的2倍。很多基建项目一停,直接影响下游需求。

2024年,很多土石方老板的生意,大概率不会好做。

再加上房地产行业本身就不好,中国的土木工程行业,将彻彻底底变成了“夕阳行业”。

进一步地,针对涉及基建的腐败问题,在停工的这一段时间,国家要对项目来一场大检查。

一轮针对基建相关单位、人员的反腐行动,已经开始。

刚才,柏年提到了2023年6月的审计署通报。2023年12月,审计署披露了初步的整改结果。

针对基建过程中,地方违规新增债务的问题,已经问责追责了428人,公开曝光24起典型案例。针对地方债违规使用的问题,又问责追责44人。

而这,只是2024年“大检查”的前菜。

广义上,国家在基建领域“刮骨疗毒”的同时,不只是缓建、而是直接停建了诸多项目——甚至是上海这样的地区带头停建。

证明我们国家,决心舍弃“倚重基建”的经济发展道路。

基建这个“夜壶”,用多了,副作用也不小。

而三驾马车的传统发展模式,也随之迎来深刻转变。

舍弃了“基建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有关领导强调“不再大拆大建”的同时,还要求国有企业提升存量资产经营效率,加强利润上缴。

“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是什么?它是财政的“第三本账”。每年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主要用来补充社保资金

而上海又是全国“转移支付”的第二大地区,仅次于广东。

最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保资金缺口逐渐扩大。

2023年,中国养老金基数仅上涨3.8%。这个数字,不但距离5.2%的GDP增速较远,也是养老金的历史最低涨幅,证明我们的社保急需补足。

刚才柏年还讲到,我国GDP结构中,投资过重、消费畸轻。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每年政府开支中,有6.8万亿元(2022年数据)的财政资金,投向了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

这笔钱,占到了财政“三本账”(税收、政府性基金、国企利润上缴)总收入的23.8%。

相对应的,每年国家财政对社保基金的补贴,只有2.3万亿元

作为对比,美国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占到联邦和州财政收入的14.5%(2021年,不包括社保收入),比例比中国低了9个百分点。

更加直观地来说,美国政府财政收入,换算成人民币比我们多3成,但是人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却比我们少了1成。

其中,多余出来的财政资金,就可以投入到民生等领域。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来美国基础设施老旧,经常能成为新闻。上一届总统特朗普,一直嚷嚷着要“大搞基建”。

但是不要忘了,在中国之前,美国也曾经是“基建狂魔”。

1931年世界第一高楼帝国大厦竣工,1936年胡佛水坝竣工,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打着内战。

此后,美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交给了日本。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修建了98个机场、250条新干线、2800座水坝、1万条隧道和68万座桥梁,年平均投入20万亿日元。

在最巅峰的90年代,日本的基建投入,超过美国同行3至5倍。

但是此后,日本基建也归于落寞。“基建狂魔”的称号,就转移到了中国头上。

为什么美日后来都不搞基建了?

除了债务问题以外,或许是这些国家发现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相比于过度投资基建,把资金投入到民生、社保等领域,更能刺激民众消费和经济发展。

今天的中国也是如此,我们老百姓从来不缺消费的意愿,只缺消费的保障。

例如,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今年春节全国将有90亿人次出行。

其中80%为自驾车出行,创历史新高。

铁路出行4.8亿人次,同比2019年上涨18%,创历史新高。

民航运输量8000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9.8%,创历史新高。

各项数据都创新高的背后,是中国老百姓们想要消费的心。

但是真正让老百姓做出消费决策,还需要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添一把力,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的新“三座大山”。

真正把财政资金用到实处,用到老百姓最关心的地方。

到时候,即使“基建狂魔”的称号,被扫进历史的尘灰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