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6日12点许,“凤凰卫视”发表了一篇名为《俄军三面进攻阿夫迪耶夫卡,乌军遭“伊斯坎德尔”导弹袭击,被指战损惨烈》的文章,该文章来源包括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以及多名疑似俄罗斯记者。
文章宣称俄罗斯军队发射“伊斯坎德尔”导弹击中了距离阿夫迪夫卡约30公里的塞利多沃训练场,“俄方称,多达1500名准备进入阿城预备队的军事人员战损惨烈”,第二枚导弹则击中了赶来抢救的救援人员。
在这篇文章中,关于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一事,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确切信息来源,也没有看到时间,甚至连俄军使用的导弹具体型号都不清楚,即到底是“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还是“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更别说如何确认塞利多沃训练场当时有1500名乌克兰军事人员以及确认损失情况了。
关于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的信息,最晚在2月15日就已经出现在了中文互联网上,换句话说,《俄军三面进攻阿夫迪耶夫卡,乌军遭“伊斯坎德尔”导弹袭击,被指战损惨烈》是在时隔至少一天后才发表的。而根据最初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上的信息看,“凤凰卫视”相关文章透露的信息不仅过于简短、粗糙,缺乏详细信息,而且没有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信息,过于片面。
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的信息最早由《共青团真理报》记者亚历山大·科茨等人发布,《共青团真理报》经常被俄罗斯官方媒体引用,亚历山大·科茨在“电报”频道中发布了相关信息,称塞利多沃训练场在被俄军导弹击中后“已经变成了绞肉机”,并称乌克兰武装部队新任总司令西尔斯基上将也在现场被击中,变成了“200号将军”;
另一位俄罗斯“军事记者”尤里·科特诺克也发布了相关信息,称塞利多沃训练场遭到俄军导弹袭击后,乌克兰武装部队有几十人死亡,上百人手上,并宣称乌克兰方面将“尽可能掩盖”这一事件,因为这对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故事”;
“电报”频道“马什”在报告这一事件时,则宣称当时在塞利多沃训练场集结了约5000名乌克兰军人,并估计伤亡总数在300人到1500人之间;
著名“电报”频道“雷巴”则给出了具体时间,称俄军在当地时间2月13日下午,发射安装有集束战斗部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击中了塞利多沃“一个大型敌方临时部署点”,并指出“很难确认数百人死亡的信息”,而在袭击发生后,相关地区被“乌克兰安全部门封锁”,推测被击中的目标“要么有大量人员集中,要么有乌克兰高级军官。”
注意,上述相关信息,都属于非官方信息,也没有提供信息来源,反倒是作为官方媒体的塔斯社引用了乌克兰前最高拉达议员伊戈尔·莫西丘克的信息,伊戈尔·莫西丘克称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时,“有人抵达”,“目前没有死伤者的相关信息”。考虑到伊戈尔·莫西丘克的乌奸身份,再加上伊戈尔·莫西丘克也没有透露其信息来源,塔斯社的报道就现在来看也不具备准确性。
截至目前,尚未在中文互联网上看到俄罗斯官方对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一事发出的相关信息,按道理来说,该事件已经过去了3天,不管是在这次袭击中大量杀伤了乌克兰军人,还是打死了乌克兰军队高级军官,都值得大肆宣传,尤其是在目前乌克兰军队正撤离阿夫迪夫卡的情况下。当然,说乌克兰军队总司令西尔斯基上将变成了“200号将军”就有些胡扯了,这位将军现在好好的呢,连个伤风感冒都没有。
俄罗斯官方没提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一事,乌克兰军方倒是回应了此事,乌军“塔夫里亚”集团指挥官亚历山大·塔尔纳夫斯基称相关报道为“俄罗斯的虚假信息”,“俄罗斯宣传人员发起了一场虚假信息宣传活动,声称乌克兰武装部队在顿涅茨克地区塞利多沃附近遭受损失,这就是俄罗斯IPSO(网络活动与信息和心理特别行动),通过这种方式,敌人转移了人们对他们每天在阿夫迪夫卡方向遭受的巨大损失的注意力”。
亚历山大·塔尔纳夫斯基还提到,在2月13日确实发生了一起袭击事件,当天上午11点左右,俄军使用BM-27大口径火箭炮袭击了塞利多沃以南约8公里的Tsukurino村,但没有造成人员损失;乌克兰公共广播公司Suspilne News的报道则显示这次袭击,造成该村两栋两层住宅楼、1辆汽车和1条电线受损。
就在亚历山大·塔尔纳夫斯基发布相关声明后不久,亲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电报”频道“南方阵线”发布了相关视频,称俄罗斯军队袭击了“乌克兰武装部队军事装备聚集地”,并指出在这次袭击中,俄军多辆军车、1个仓库以及多达30人损失,但“南方阵线”发布的相关视频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不清楚是否与Tsukurino村遭袭有关,只能看出俄军在这次袭击中使用了集束弹药。
塞利多沃距离阿夫迪夫卡约40公里,长期遭到俄罗斯军队炮击,就在2月13日,顿涅茨克地区军事管理局局长瓦季姆·菲拉什金报告称俄军在前一天,也就是2月12日的炮击中,导致塞利多沃3名平民受伤。
关于塞利多沃训练场遭俄军导弹袭击造成乌克兰军队严重人员损失一事,并未看到国际知名媒体报道,克里姆林宫或俄罗斯国防部也没有发布相关信息。“凤凰卫视”的相关报道,我们不敢说就是假新闻,但至少缺乏足够的可信度,尤其是没有提供足够可信、权威的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