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60年代后期,郭沫若先生晚年时,他的两个优秀的儿子相继自杀,震惊了中央高层,但他们自杀的原因,至今也是难解之谜。
01、音乐天才郭民英突然自杀
郭民英,出生于1943年,是郭沫若和第二任妻子于立群所生的第四个孩子。他在音乐上颇具天赋,通过自学小提琴,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
1964年的一天,郭民英偷偷把家里的录音机带到学校,带着同学们一起收听古典音乐。在当时,他的这一行为是犯了大忌,被认为是炫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被人状告到了毛主席处。
毛主席读到此信后,当即给中宣部长陆定一作出了批示:“此件请一阅,应当组织音乐学院师生对此事进行讨论,收集意见解决问题。”
毛主席写完批示后,又在署名后又加写两行批示:“此信代表了一些人的意见,有可能还有很多人不赞成。”
很显然,毛主席的批示是具有批判性的,这令郭民英内心非常痛苦。迫于无奈,郭民英于1965年夏天,依依不舍地从中央音乐学院退学,参军去了海军部队。
郭民英入伍后,他被波澜壮阔的大海救赎了,逐渐恢复了开朗的性格,加上他擅长音乐,就被分配到了宣传队工作,并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成了中共预备党员。
在那个时代里,部队是最稳定的环境,但像郭民英那样的名门之后,不会不 关注全国动荡的时局。
但在1967年4月12日这一天,郭民英做了一件出乎世人意料的事情,他竟然选择结束了自己年仅24岁的生命。在他自杀之前,没有人发觉他有任何异样,他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说明他为何要自杀。
所以,郭民英之死,至今也是个难解之谜。
02、郭世英组建X诗社遭检举
郭世英,出生于1942年,是郭沫若与于立群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在弟弟郭民英自杀仅1年10天后,他也选择了用极其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
然而,关于郭世英的悲剧,我们还得从1963年初的“X诗社”说起。
1962年,郭世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2年岁末或1963年年初,郭世英与张鹤慈、叶蓉青、孙经武、金蝶、牟敦白等人结成X诗社。张 鹤慈对社名的解释是:“X 表示未知数、十字架、十字街头……它的涵义太多了,无穷无尽。”
牟敦白曾经问过郭世英:“世人为何要自寻烦恼,为何要如此折磨自己呢?”。
“人并非全部追求物质。俄国的贵族多了,有的人为了追求理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社会进步,抛弃财富、家庭、地位,甚至生命,有多少十二月党人、民粹党人是贵族,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为了什么?想想那些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郭世英回答道。
郭世英的此番言论,让牟敦白对他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印象十分深刻。
他的同学周国平回忆道:“那些日子里,在宿舍熄灯之后,我常常在盥洗室里听他用低沉的嗓音倾吐他的苦闷。现行政治和现行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修正主义是否全无真理,共产主义是否乌托邦,凡此种种问题都仿佛对他性命攸关,令他寝食不安。”
1963年初夏,有人向有关部门检举告发了X诗社的离经叛道,公安人员很快对此案进行了处理。 随后,就读未满一年的郭世英在1963年夏季被迫中断学业,下放到 河南铁泛区西华农场劳动。而张鹤慈、孙经武、叶蓉青三人则被定罪判刑。
03、郭世英距郭民英自杀1年10天后自杀
这个案子惊动了中央高层,一是X诗社的成员多是高校学生,二是成员的家庭出身多是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有军队的高级干部。X诗社成员中的张鹤慈是北大教授张宗炳的儿子,而张宗炳则是著名学者张东荪的长子。
毛主席在北京市委报送的一份,反映北京市高等学校三反情况的简报中提及张东荪,称之为“那样个别的人”,并与“严重的敌特分子”相提并论。
对于郭沫若来说,自己的儿子与张东荪的孙子搞到一起。并且是这样一个结局,使他平添了一份忧谗畏讥的郁悒。
郭世英在两年的劳动当中,对于原先钟情的哲学已经不再在意,而是对日日侍弄的棉花栽培发生了兴趣。到了1965年秋,在自己并不愿意的情况下,经不住双亲的劝说,他终于回到北京农业大学重续学业。但是没料到还不到一个学年,那场特殊的运动就开始了。
1968年3月,随着新一轮批判狂潮的掀起,郭世英因为曾经的X诗社事件,再次陷入狂风暴雨之中。郭沫若当时虽为副委员长,但也无法将儿子拉出这场风暴。
422日上午,郭沫若让秘书和世英的妹妹去农大了解关押他的情况。然而,就在他们赶到学校的三小时前,郭世英从三层楼上关押他的房间里破窗而出,落地时双手被反捆着,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他死时年仅26岁。
悲痛难忍的于立群当即病倒。她责备郭沫着何以不及时向总理反映,这位古稀老人的回答是:我也是为了中国好啊。这表明,郭沫若对周恩来总理的处境甚为清楚,对郭世英一案可能引出的关涉也很清楚。但出乎他预料的是:爱子竟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