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今年除夕当天不放假的新闻引爆了网络。辛苦打工一年,却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还要上班,顿时引发诸多争议。
有关部门对此也进行了解释,除夕当天只是名义上不放假,但鼓励各单位和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虽说如此,但年味在近几年越来越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社会舆论尚未平息,又有专家开始讨论过年期间对于燃放烟花的限制,再一次点燃了民众的关切之情。传承几千年的年味到底在哪里寻找,烟花管制到底是否应该一刀切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全面禁放烟花始末
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中,放烟花的声音和烟花燃放后留下的气味组成了过年的记忆。在当时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过年反而显得格外热闹。
小一些的孩子会玩摔炮,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帮忙燃放鞭炮。大家在一片响声中,感受新年的氛围,也热烈的欢迎新年的到来。一到快要过年,家乡上的大集上,都是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各地对于燃放烟花有了诸多限制,乃至现在过年的时候只能偶尔听到几串鞭炮声。过年这个特殊节日最大的特点,就这样慢慢的消失了。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市就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北京市的部分地区禁止燃放烟花。但此时这种规定是合理且克制的,因为燃放烟花确实会带来安全隐患,在人群容易聚集的地点一旦烟火不受控制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随后考虑到燃放烟花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上海、广州等200多个城市也对于禁止燃放烟花的部分地点进行了明确,从此时开始烟花燃放的口子便开始越收越紧。
真正让国家下定决心彻底治理烟花燃放的是雾霾问题的加剧,当时的雾霾问题确实非常的严重,冬天的时候雾霾不仅导致能见度下降,还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中国也因为雾霾问题在国际上被某些有心不良的国家大加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收紧燃放烟花的口子已经是完全无法避免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抛却传承百年的传统让人心中很是不舍,但是大部分国人还是表示了理解,并且开始考虑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年味,甚至出现了“电子鞭炮”这一特殊的玩具。
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环境治理情况的转好,冬天的雾霾也已经是少有出现,由此便带来民众对于燃放烟花的期待,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期待烟花爆竹再次回归到过年中。其实早在2023年初,某些曾经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的城市,便将相关规定中的“禁止”一词更换成了“限制”,烟花政策有了一定的松动。
前几日,全人大法工委更是针对某些地方性法规中“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提出了审查建议,要求各地方依照现实情况予以调整、修改。
不少网友猜测,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国家层面也开始注意民众的期待与呼吁。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各地将逐渐放开燃放烟花的全面禁止规定。
年味哪里寻找
近几年关于“年味消失”的讨论总是会出现在过年期间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这些感慨的大多是在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群.
对于他们来说,过年在小时候是有不同的意味的,意味着可以啥都不需要想的放肆玩,还意味着可以见到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的家人和小伙伴。但是如今虽然网络发达,人人都有手机,但却莫名觉得过年越来越不好玩了。
很多人都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其中对于燃放烟花的限制是一个原因,其次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大家居住环境的改变。随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以前追求的都是去城里工作、在城里买房,最后定居在城市里。
现在在城里居住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在以前,大家都是集中住在村子里的,即使是外出打工的人,过年过节也要回家团聚。
都居住在楼房所带来的改变就是,邻里之间并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在村子里过年是一整个村子都热闹,过完年就是挨家挨户的拜年,还会到各家去打牌打麻将。但是在城里,就变成了一个小家在热闹,热闹完了就各自玩手机或者凑在一起看看春晚,一个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也有人非常期待今天的春节,甚至有人说今年可能是近十年年味最足的一年。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这是特殊时期彻底结束之后的第一个新年,相比较去年大部分人正在不舒服之中,今年大家的身体都相对健康,所以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好好的过一个幸福年。
从今年的元旦假期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往年大家都是在朋友圈里放自己日常积攒的照片,但今年很多人晒出的都是在户外等待跨年倒计时的照片,朋友圈里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不难想象,在沉寂了几年后,大家对于今年过年将怀揣着怎样的期待,今年的春节必然是一次追寻年味之旅。所以在面对今年除夕并非法定节假日之时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反感情绪。
也正基于这种对年味的追寻,大家都想尽可能的还原自己小时候对春节的期待,所以才会有呼吁放宽燃放烟花限制的声音。
央媒发声:中国人有仰望烟火的权利
在一片对于放宽燃放烟花限制的呼吁声之中,央广网在12月28日发布了一篇文章,该文章便直指燃放烟花的问题,文中写道:
“应该适度放开烟花燃放禁令,这既是大家的呼声也符合我国的传统”。最后,更是将问题落脚到“中国人有仰望烟花的权利”。
文章一出引发一呼百应,毕竟我们都清楚官方媒体是不会轻易发言的,官方媒体的发言与观点往往就代表着官方的态度与立场,是严谨而克制的。但如今官媒指出“中国人有仰望烟花的权利”,无疑就是在认可这一呼声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官方层面对于该呼声的认可。
再加上前几天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的修改“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的审查建议。可见,事件的发展方向已经变得非常的明朗,能够尽情燃放烟花的时刻似乎离我们不远了,那些曾经失去的年味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眼前。
如今距离今年过年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一文章就如同是一颗定心丸,今年的春节必然是不同于往年了,让更多的民众开始对今年的春节产生期待。
而文章带来的积极影响还并不止于此,文章发布后,甚至带动了股市。有几支烟花概念股在12月28号开盘后直线提升,华尔泰、ST熊猫甚至直接涨停,可见放宽烟花燃放的这一决定将会带来多大的社会震动。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一天确实是等的久了一些,但是也终于算是迎来了些许的曙光。同时在央广网该篇文章的评论区,我们能看到很多理性的声音,这些声音体现了我国国民素质的稳步提升。
有网友评论说:放宽烟花限制并不代表着一定全面放开,我们理解某些区域和地点并不适合燃放烟花。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不要对烟花燃放进行一刀切的管制方法,对于官方出台的合理的规制内容我们是绝对认可和遵循的。
从以上的发言不难看出,在限制烟花燃放上,虽然民众在不断地争取,但这种争取是理性的、合理的,并非是盲目无考虑的索取权利。
在这种理性和克制社会氛围下,即使是放开一定的烟花燃放限制,也不会是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今日不同往昔,政策制定者也不应过度死板,要因势利导做出合理调整。
总结:
发展和传统,在一个国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似乎总是一对矛盾的因素。想要得到新的发展,传统好像总是要被改变或抛弃。但是除去发展的部分以外,民众也有享受日常生活的权利,也有从传统中找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权利。
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人民无疑度过了一个段艰难的时刻,在这几年中很多人的出行受到了限制。过年期间,为了减少风险,大部分民众也都是配合政府的规定,不再到别人家拜年,也不举行聚餐的活动。为了大局,大部分民众放下了对于传统的执着。
但如今,那些艰难的时刻已经被全国上下一同度过。那么,在春天来临之际,是否应该将曾经暂时放下的传统再次带回到民众的生活中呢?
无论是春节假期,还是燃放烟花,反映的其实都是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与渴望,有关部门确实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回应。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