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了《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从药品生产、临床用药、药品流通、宣传引导、废弃药品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2023年的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医疗管理处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2023年合理用药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制定遏制药品浪费相关政策,指导各地减少药品浪费”。8个月后,《方案》应运而生。
这份《方案》首次从全生命周期为遏制药品浪费做出明确规定,在具体实施环节更是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多部委配合参与,可以说是我国近年来针对药品浪费问题最为全面、明晰的一份指引。从源头到终端,这是我国首次从全生命周期为遏制药品浪费做出明确指引,意义非凡。
《方案》中针对药品浪费做出的相关规定,此前曾零散地出现在不同的文件中。但这些内容并未被串珠成线,此次出台的《方案》将这些内容整理归纳,根据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作出了相应的规范与指导,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方案》印发后,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感慨,一直以来,遏制药品浪费不仅是业界,也是广大民众一直关心和呼吁的问题,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份专门为遏制药品浪费而制定的方案。
家庭药品浪费现象严重
多项政策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
家庭药品浪费的现象存在已久。广药白云山发布的《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2004—2014)》指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小药箱,90.1%的被调查者有将过期药品随意丢弃的经历。我国每年因药品过期造成的浪费达1.5万吨。”一项节药行动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家庭药品浪费的金额远超100亿元,庞大数字的背后,更是反映出我国药品浪费的严重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养成了备药的良好习惯,以应对不时之需。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因此,提倡家庭备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药品浪费的风险。专家分析,家庭药品浪费的成因,同时存在于药品的消费端与销售端,因此,《方案》中对上述两个环节也有相应的明确规定。
与此同时,多位业内人士还提到了用药便利的问题。专家称,民众囤药心理的背后,往往是对于开药不够方便、买药不够便利等问题的担忧,从而让他们滋生了“囤药”的想法,疫情之后,这个想法更加坚定。想要切实改变这一点,不仅需要从药物供应上建立起稳定、通畅的流通渠道,为百姓购药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需要加强广大民众的健康意识,让大家自发地按需购药,避免药品浪费。同时,家中如何存药,减少浪费,也需要广泛的公众教育。
避免药品浪费 医师处方行为也需规范
除了家庭备药造成药品浪费以外,医师过量开具处方药品也是药品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等情况,可适当延长,最多不超过12周的用量。
因此,《方案》也针对医师的处方行为进行了规范。医疗机构要强化对处方、用药医嘱的审核,在处方点评中,加大对处方品种数、剂量的点评力度。对于品种数多、剂量大等不合理情况每月通报,依法依规对医师采取限制处方权,甚至取消处方权等措施。
将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落实奖惩措施。不得无适应证开药,不得以单纯增加收入或谋取私利为目的开药,不得利用执业之便开单提成。
《方案》指出,医院应按照处方剂量精准调配,药师应当严格按医师处方剂量为患者精准调配药品。对门、急诊患者,涉及药品大包装的,可提供药品拆零调配服务,减少药品损耗,并方便患者使用;对住院患者,可单剂量摆药的口服制剂要按单剂量调配,注射制剂要按日剂量调配。
《方案》指出,持续改善患者用药感受。药师要落实对患者的用药交代职责,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药学门诊,提供药物咨询、药物重整等服务。规范发展互联网诊疗,为复诊患者开具处方,鼓励开展药品配送服务,方便患者及时获得药品。
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发展居家药学服务,鼓励家庭医生(团队)在对签约居民进行随访或开展上门服务时,帮助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整理家庭药箱,清理过期药品。
避免药品浪费 适宜包装也很重要
药品包装问题曾多次被关注讨论,包装繁多所造成的人力成本和包材资源浪费不胜枚举。
2015年,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等六大行业组织曾就全国二级以上214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全国医疗机构药品包装规格调研”。结果显示,三甲医院住院药房周拆包装达到3401小时,每年每家医院平均需要两个专人拆包装,药品包装所用资源浪费惊人,造成了环境二次污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晓东曾表示:“我们药房的药师每周用于拆药品包装的时间不少于1天。有的医院专门做了拆铝箔包装工具,还有的医院买了拆包装机,一台几万元。拆包装竟然形成了一个细分机械行业,药品的过度包装不仅让医院药房不堪重负,而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人心外科七病区主任医师孙宏涛也曾表示:“刚工作时,到处血荒,且没有针对儿童的专用血袋,都是200 cc/袋,而一个孩子往往只需用50 cc左右,这些浪费特别心疼,同时还有很多生命因为等不到血液而终结。”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药品包装及包装规格的规范与管理,最新《方案》中更是作出了明确规定,相信一定会给药品包装带来实质性改变。
《方案》指出,医院应针对住院患者采购大包装药品。主管部门应指导医疗机构立足于满足住院患者需求,在保障药品质量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包装规格需求,积极采购大包装药品。通过扩大大包装药品临床需求,引导企业变更包装规格,便于医疗机构开展药品分剂量工作、向住院患者提供单剂量或日剂量调配药品。
《方案》要求由国家药监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对企业变更包装规格的技术指导。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合理必要的原则,根据药品使用疗程和临床需求,合理确定大包装或小包装规格。既要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浪费,又要严格把关、保障药品质量,防止因变换包装产生药品质量风险。
除了以上规范性内容,《方案》还指出,要严格药品广告审查,重点加强非处方药广告内容监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平台等开办的健康养生类节目以及音视频内容的监管力度,不得直接或间接向公众推销药品。
此外,还有规范药品零售企业销售行为、规范废弃药品收集销毁、强化组织实施等要求。与以往不同,此次《方案》所涉及部门相当广泛,而且在每一项措施后面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及职责分工,充分确保了每个环节都有规可依、有部门来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