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区鸟瞰外景(摄影:王祥东)
2024年1月4日,阿里巴巴北京总部项目竣工仪式在朝阳区朝阳园电子城北区举办。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阿里智慧园区历经五年建设,正式投入使用。
沿街外景(摄影:王祥东)
此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设计总承包单位,与国内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包括腾讯北京总部、腾讯广州总部、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美的全球创新中心、青岛浪潮总部、华为北京L05园区等。设计团队通过优秀的设计体现了企业文化和前沿理念,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和工作效率,并在提升周边环境品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激活城市活力以及构建宜居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北京建院基于此前积累的总部设计经验,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定制”服务,打造新时期创新总部园区,助力企业发展。
项目概况
阿里巴巴北京总部位于中关村朝阳园电子城北扩区来广营东路,15号线崔各庄站西侧,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04万平方米。
2019年12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总部园区在朝阳区正式奠基。这标志着阿里巴巴“北京+杭州”双中心、双总部战略正式落地,成为北京市与阿里战略合作的新里程碑。建设北京总部,不仅因为北京的历史厚重和城市地位,更因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所展现出的战略优势,尤其是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体现出的充分包容、鼓励创新的格局。
阿里巴巴在京员工超过1.3万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新园区建成后,阿里在京员工将达到2万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科技、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在京投入。阿里称北京为“梦开始的地方”,这个新总部,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总体规划
园区总体规划以创新、高效的“互联体”作为贯穿整个园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核心概念,包括园区内部核心连接、外部延展连接城市以及无处不在地连接自然。项目的出发点是基于互联网行业与物、与人互联的行业特质和企业文化,旨在创建一个连通交汇、紧密关联、高产高效的社区。
办公楼及连廊外景(摄影:张浩)
整个项目由各自独立、同期建设的三个地块组成,各地块间通过空中连廊和地下通道相联系。园区功能高度集成,除了常规的研发办公,还集中设置了访客中心、员工餐厅、运动中心、下沉广场、停车场、露天广场等各类配套设施。
访客中心外景(摄影:张浩)
每个地块包含一栋不规则平面布局的办公主楼,每栋主楼由四个板式布局的建筑组成。板楼均采用9.7米x9.7米柱网尺寸,含有独立的核心筒,分别为职工的垂直交通、货物的垂直交通以及消防疏散服务。
建筑造型
为了体现“互联互通”的设计理念,采用了三个地块彼此相连的建筑造型。板楼环抱中庭的构型,创造出丰富多变、富于流动性的形象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功能和形式完美结合,也给幕墙设计带来较大的难度。
办公楼外景(摄影:王祥东)
为了充分体现造型特点,项目共设置13种幕墙类型。办公区采用横明竖隐半隐框框架式幕墙及竖明横隐半隐框框架式幕墙,结合深度在200毫米-600毫米之间变化的水平百叶,以适应多变的外观。百叶的位置和深度根据不同朝向的热辐射分析进行了充分论证,最终在呈现出丰富的立面变化的同时有效遮阳,充分地利用了自然采光,并有效降低室内眩光。
办公楼外景(摄影:王祥东)
办公区的玻璃幕墙采取水平划分,将办公楼层五等分,窗框及遮阳百叶的位置避开人眼视线范围,提供了开敞的视野。开启扇的设置同样兼顾了立面效果和视觉体验,为办公区在过渡季提供自然通风。
立面细节(摄影:马悦)
作为建筑最核心空间的中庭,其立面和顶面均采用通透的玻璃元素,为中庭处的共享大堂引入大量的自然光线。员工可以在挑高八层的开阔中庭内部进行聚会、互动,充分享受便利店、共享会议区和咖啡厅带来的便利条件。入口立面和天窗采用了外遮阳、内遮阳和竖向遮阳,保证室内的舒适度,并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能耗。
办公楼外景(摄影:王祥东)
办公楼入口(摄影:马悦)
共享中庭
为了激发共享思维、互动机率和创新效应,各地块在核心位置设置共享中庭作为员工聚合与互联的空间。功能分布的组织和空间体验的层次也从共享中庭延伸,充分体现空间的交互性。中庭中设置了若干组连接板楼的室内天桥,增强了办公区之间的彼此联系。中庭令整个建筑不但拥有丰富的空间,同时也为办公内区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效果。
中庭平台及连桥布置示意图(供图:NBBJ)
本项目的中庭面积从8000平方米到11000平方米,超大体量为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庭空间边界比较复杂、有较多出挑及通高空间;中庭内的连桥和平台,为消防设计带来挑战;防火分区边界如划分不合理,会给中庭空间效果带来消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设计团队提出了以下设计策略:首先,在空间规划上,在中庭区域两侧避免布置垂直交通和机电用房,保证通透的共享效果。其次,合理划分防火分区,各层共享空间不设独立疏散楼梯,各层连廊不设卷帘,得出对空间效果影响最小的防火分区方案;此外,对中庭内幕墙的做法和材质进行研究和论证,兼顾安全性和美观性。将各楼座作为独立的防火分区,连桥和平台划分至中庭防火分区。防火分区边界的构造方式分为防火墙、防火卷帘及防火玻璃墙,根据空间效果的要求,分别用于不同的部位。
中庭内幕墙面积大、投资高,对中庭最终呈现的空间效果影响较大。内幕墙设计目标是兼顾效果与成本,通过对空间效果、综合单价、后期维护、防火功能进行优缺点分析,最终选择了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小时的非隔热性防火玻璃加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保护的方案,做到成本可控、效果可控。
通过对中庭空间进行CFD模拟,对夏季中庭温度梯度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技术路线。如利用高大中庭良好的生态效应,通过侧天窗创造自然通风,节约输送能耗,同时极大地减少中庭及周边房间空调运行时间,节省运行费用;设置电动遮阳系统,减少太阳热辐射夏季对中庭能耗及舒适度的影响;设置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提高热舒适感;进行精细化设计,采用分层空调系统等。以上措施解决了高大空间上部过热的问题,并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能耗。
中庭内景(摄影:马悦)
功能空间
阿里巴巴有句名言——拥抱变化,这句话在本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对于北京新总部提出了空间弹性的要求,既要贴合短期的办公研发需求,又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尤其是新型业务的发展需求。
面对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迭代的任务书、产品标准和建设标准,设计团队提出“不断生长的总部”的概念,将整个项目分为固定空间和可变空间。这个思路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从平面布局,到机电管线的路由和走向,均体现了将“空间弹性”最大化的指导思想。
设计团队将交通体、卫生间、设备用房作为固定空间集中布置于靠近中庭一侧,可变空间利用轻质隔断、固定或移动家具等来实现空间的划分,未来可随时改变其空间形式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
为了实现空间弹性,设计团队针对结构形式进行了多方案比较:正交框架梁布置方案与建筑布局及机电布线吻合性较好,梁柱节点构造简单,但结构刚度略低;三角形框架梁布置方案虽然结构刚度较高,与柱网布置形状吻合,但柱节点梁较多,且未来会给建筑布局及机电管线的排布带来困难。通过各专业多次论证,最终选定了菱形柱网、正交框架梁布置、二次墙体采用大部分正交布置的方案。
办公室内景(摄影:马悦)
除了满足研发、会议、培训等功能互换的需求,对于一些特殊空间如篮球馆、报告厅、餐厅等,设计团队创造出多种使用场景,通过分时管理达到复合使用,将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做到最大化。
访客中心内景(摄影:马悦)
结语
阿里巴巴北京总部的顺利落成,为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的生态带来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注入全新的动能。本项目以独特的规划思想及建筑形象,打造城市尺度的新焦点,成为新时期企业总部的标杆。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阿里巴巴北京总部
建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园电子城北区
建设单位:北京传富云溪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总承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设计总负责人:徐全胜、张浩、郭少山
4-1地块:
建筑专业:褚以平、康茜、杜月、王欢欢
结构专业:李志东、李伟峥、白嘉、王可、张慧、王祎婧
设备专业:宋丽华、何晓东、赵彬彬、马征南
电气专业:方悦、张瑞松、王帅、徐昶轩、刘燕
总图专业:杜立军
4-2地块:
建筑专业:马悦、范宁、刘伟、王丽、刘思思、周心怡、马心雨
结构专业:郭晨喜、祁跃、赵胤、常坚伟
设备专业:张铁辉、王鲁鹏、张亦凝、林伟、唐艺丹、艾梦雯、张崎、张成、刘强
电气专业:晏庆模、刘双霞、王硕、陈傲桐
总图专业:杜立军
7-4地块:
建筑专业:张昕然、燕燕、林楠、白文娟、史瑶、谢一忱、张霓珂
结构专业:甄伟、张龑华、赵明、宋俊临、王可、张慧、王祎婧
设备专业:陈晖、田然、贾钰烽、张祎、马维平
电气专业:孙妍、张瑞松、徐昶轩、崔文佳、张建辉
总图专业:杜立军
管理团队:
项目经理:马泷
计划经理:奚悦
质量负责人:张浩
各专业牵头人:马悦、郭晨喜、陈晖、晏庆模
驻场负责人:孙文昊、万小燕、史亚苗
成本负责人:郭少山
合约经理:谭雪、潘萌
报批报建负责人:候晟、潘萌
合作团队:
方案及幕墙初步设计单位:NBBJ建筑设计事务所
精装修方案设计单位:深圳市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精装修施工图设计单位: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单位:阿普贝思(北京)建筑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北京咨周建筑幕墙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设计: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转自公众号“北京建院”
撰稿:马悦
编辑:谢佳航
校对:赵楠、刘笑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