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美军在红海遭遇无人机“蜂群”,防空导弹库存快速枯竭
美军驱逐舰在红海护航任务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蜂群”袭击。
仅仅几天时间,驱逐舰“宙斯盾”号就击落了38架自杀式无人机,“卡尼”号更在一天内击落14架。
这些无人机就像苍蝇一样密集包围美军舰只,给舰只上的水兵们带来了巨大压力。
面对如此密集的无人机袭击,美军驱逐舰只能拼命发射防空导弹进行拦截。
然而这些导弹单价高昂,一发导弹就要上百万美元,精准拦截小型无人机就像用导弹打苍蝇一样奢侈。
更严重的是,驱逐舰上的导弹数量有限,经不得高密度消耗。
经过几天“蜂拥而至”的无人机袭击后,美军的导弹库存已濒临枯竭。
“这就像一个人身上只有几十发子弹,却要面对成千上万只蚂蚁。”一位军事分析员表示,美军的防空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美军高层对此也感到异常头疼。
“这些该死的无人机太贵了!狂射导弹拦截无人机简直亏本买卖!”一位将军怒吼。
现在美军只能寄希望于母舰上的补给,加快运送更多价格不菲的导弹。
然而补给舰靠岸时间有限,能向驱逐舰提供的导弹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与此同时,无人机的攻击似乎看不到尽头,很可能会在导弹耗尽前就让驱逐舰陷入被动。
无人机给美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防空压力。
美军曾经以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防空系统,能够轻松应对任何空中目标。
但这种低价的“敌人”似乎捅了他们一个大窟窿。
美军的弱点似乎也因此暴露无遗。
我们不得不问,这种蜂群战术是否会在其他战场再次出现?美军又将如何应对?
面对“海量需求”的无人机,美军的有限导弹库存能撑多久?
一场导弹消耗战似乎已悄然展开,我们拭目以待。
二、广阔海域或可应对自杀式无人机
红海之所以成为无人机“图窝”,在于其狭窄的地形。
红海平均宽度只有280公里,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从附近陆地起飞,就可轻松进入美军舰队的打击范围。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调侃道,“红海就像一条窄巷子,无人机可以横着走,随时给美军甩脸色。”
无人机就像蚊虫一样,可以肆无忌惮地叮咬红海中的美军战舰。
相较而言,如果美军部署在广阔的太平洋或大西洋,胡塞的小型无人机想要飞越数百公里海域袭击目标,难度就比较大了。
这些小无人机的续航力和载荷有限,要击中远洋目标几率微乎其微。
正如一名分析人士玩笑说,“这就像让一个小男孩从美国东海岸扔石头打中美国西海岸,成功率为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军在远洋就可以高枕无忧。
拥有强大工业能力的大国,完全可以研发出续航能力更强的自杀式无人机。
一旦成千上万的“蜂群”从数百公里外蜂拥而至,对舰队造成的压力同样巨大。
此外,大国还可以在近海发射无人机,或利用潜艇在近距离释放无人机。
正如一位专家指出,“就算大西洋很宽阔,但对于现代无人机技术来说,100公里也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因此,虽然狭窄的红海让无人机“如鱼得水”,但在广阔海域,只要采用合适战术,无人机同样可以对美军形成稳定压制。
正如一句话说:“天空有多宽广,就有多大的袭击空间。”
美军若想在开阔海域安然遨游,仅仅依靠避开狭窄海域可能还远远不够。
在各类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美军该如何保持对远洋的控制权?
未来几年,可能上演一场关乎海洋霸权的无人机军备竞赛。
三、难以应对后续打击
在红海遭遇无人机“蜂群”袭击后,美军的高射导弹库存已快速缩减。
导弹耗尽后的美军驱逐舰,虽然动作还在,但已经丧失还手能力。
驱逐舰的垂直发射单元原本就弹药有限。
除了拦截空中目标,它们还要负责对地打击、反潜等多种任务。
先被无人机“拔光”高射导弹之后,这些军舰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正如一位评论员所言,“没了防空导弹,美军大铁棺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的导弹击中自己。”
更致命的是,美军舰艇一旦进入开阔海域,就无法立即重新装填导弹。
这时,敌军只需派出少量力量就可轻松给美军致命一击。
无人机对美军形成的压力,已经从对导弹的经济消耗上升到直接威胁军舰的生存能力。
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种廉价的无人机技术,是否会完全颠覆海战的传统模式?
未来的海上对抗中,是否谁能占据数量优势的无人机制高点,谁就可能一举夺取制海权?
结语
看来这场在红海上空不断上演的“蜂群对煞星”大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美军在高射导弹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仍需继续执行其在该地区的任务。
而廉价的无人机对美军形成的压力,似乎会时有上演。
这场看似悬殊的消耗战,也许预示着未来海战形态的深刻变革。
曾几何时,美军的先进驱逐舰主宰着世界的海洋。
但今天,一群微小的无人机就能让它们陷入苦战。
科技的进步似乎总是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颠覆既定格局。
也许有一天,无人机不再是消耗品,而是智能的、可复用的新型海战兵器。
它们将以全新的战法统治海洋,正如当年航空母舰淘汰了无畏舰那样。
那时的世界,将会是怎样一番新景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