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是否应该引进内地的城市管理方式,把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霓虹灯全部拆除?
很多人转发了这个消息。看到后我先是惊讶,继而疑惑,于是我立即查看了一下。
满街的霓虹灯已成为香港夜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摩天大楼环绕的香港,霓虹灯是不夜城的温暖。香港的繁荣和性感,不能说与天黑后的霓虹灯无关。
人们对香港街头的印象大多是从香港电影开始的。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香港电影蓬勃发展的时候,很多电影场景中都出现了霓虹灯,令人印象深刻。《花样年华》和《重庆森林》,霓虹灯就像历史的自然,为历史定下了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霓虹灯已成为香港的集体记忆之一。如果香港真的取消所有霓虹灯,这种集体记忆无疑将大大褪色。
然而,感情是感情,事实是事实。
香港的霓虹灯真的全部被拆掉了吗?
霓虹灯的发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也快一百年了。在过去的100年里,时间流逝,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LED灯和智能控制器的兴起,霓虹灯的寿命和纯粹工艺等缺陷不断被发现。另一方面,霓虹灯的高能耗和不确定因素使其日益落后。
星尘再美丽,终究会坠落。
20世纪90年代,LED灯兴起后,霓虹灯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与LED灯相比,霓虹灯确实充满了缺点——价格昂贵、安装困难、不安全。霓虹灯的发光过程很复杂,而且台风在香港也很常见。
过去霓虹灯行业蓬勃发展时,香港有超过300家霓虹灯制造商,雇员约3,000人。近两年,香港门店只剩下不到40家,降幅高达90%。这些剩下的公司的主要业务大多是旧标志的维护和定期安全检查。据组织“NeonIntersection”估计,到2022年,香港仅剩约500个霓虹灯。既然LED灯如此便宜且易于维护,谁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制作霓虹灯呢?
台风在香港屡见不鲜,霓虹灯也越来越老旧。另外,由于很多商店都关门了,霓虹灯也没有拆除,所以危险日益严重。
从2006年左右开始,香港特区政府开始收到大量涉及户外标识的事故报告。2008年,湾仔道一家泰国餐厅的大型招牌倒塌,导致一名女子当场死亡。这件事震惊了整个香港,香港政府也受到了不少批评。香港的街道很窄,而且有一堆标志,不知道已经存在了多久。支架生锈了,没人关心。任何在它们下面行走的人都会时刻保持警惕。此后,香港政府开始努力整顿这一情况。仅2009年一年,就有超过6,400块标牌被拆除。过去十多年来,香港每年都会有不少陈旧、不合规的招牌被拆除。
注意,它是“不兼容”的。符合条件且不存在安全问题的车牌仍可保留。香港屋宇署的网站上,有关标志处理的资料比较清楚。
综上所述,香港并没有引入内地的城市管理措施。相关博主的言论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
虽然香港拆除部分霓虹灯是出于安全和规划的原因,但不少人对此消息有很多感触,还是值得讨论的。我浏览了香港的媒体,发现他们对这件事的关注度并不高,比大陆民众少得多。
香港这几年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很复杂,但香港对某些事项的管理方式其实很多内地人都非常熟悉。东方明珠塔的黑暗,已经让很多人心痛不已。如今,有人将“城市治理”概念移植到香港,难免再次让人感到惊愕。许多人在朋友圈或微博上转发这个消息,没有感到感伤或悲伤。大多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其实并不乐意看到香港大陆。这种感觉就像是讨厌千城一面。此外,还有其他隐藏的情绪只能被感知。
产生感情的另一个原因是怀旧。去年在香港拍摄了一部名为《18》的电影《29》。故事讲述了香港霓虹灯的衰落和工匠们坚持不懈的故事。张艾嘉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2022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是慕名而来的内地人,都对香港霓虹闪烁的街景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香港宝贵的无形资产。如果忽略了这种感觉,香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旅游之都和活动之都就不可能了。
香港成立非物质文化委员会,斥巨资保护中环大馆。但对于真正属于香港人的霓虹灯管却漠不关心,不做任何研究和保护。这也是很奇怪的。
作为旅游景观、城市符号、设计美学、习俗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霓虹灯本身及其制作工艺必须得到保存和传承。这应该是香港政府坚定不移的任务。
如何处理霓虹灯等具有香港特色的历史标志?最好的方法是去除它们吗?我希望聪明的香港人能够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关于香港的文章我写得不多,目前只有三四篇文章,但每次写,都会触动我内心很柔软的地方。小时候,是香港电影和香港音乐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香港文化对我影响很深。后来在广州工作的时候,去香港的次数就多了。
我打心底里希望香港一切都好。但香港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让我感到难以形容的痛苦。
上次写珍宝海鲜楼的离开和沉没,我以为是一个比喻。这一次,香港的霓虹灯主题再次浮出水面。虽然传闻没有那么严重,但香港的光芒毕竟黯淡了许多。相信未来的香港依然会热闹明亮,撕破的招牌也会被其他装饰所取代,也许会更高级、更漂亮。但过去的香港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在温暖的灯光下,我只能挥手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