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凤身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在毛主席晚年时在其身旁工作了十四年之久,也陪伴毛主席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日子。
张玉凤在退休后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很多人都想通过张玉凤了解到毛主席的晚年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张玉凤在晚年时再次面对这个问题,对此他说到只说了一句话:“毛主席并不是宣传的那样。”
张玉凤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禁为毛主席的晚年生活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与主席的初次相识
要说到张玉凤与毛主席的初次见面就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的张玉凤还是毛主席专列上的列车员,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张玉凤因为紧张的原因讲话还有些哆哆嗦嗦。
毛主席对张玉凤的印象很是深刻,虽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张玉凤表现的有些紧张、不知所措,但在后面几次和毛主席见面调整好状态的她都能表现镇定自若。
并且细心的张玉凤知道毛主席喜欢看书,所以便向毛主席的警卫员打听毛主席平日里都喜欢看些什么书籍,并在每次毛主席坐上列车之前就将这些书籍放在毛主席的座位上以便他进行阅读。
时间长了毛主席也对张玉凤这名年轻的小姑娘有了较深的印象。
1970年,张玉凤正在工作的时候,列车长叫住了她:“张玉凤同志,你过来一下。”当张玉凤听了列车长说的话后从她的神情上不免看出些许的激动,列车长对张玉凤说道:
“中南海那边需要你去一趟。”
从列车长的话中张玉凤能明白,这是自己能够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一次机遇。而这也正是毛主席的授意,因为当时毛主席的年事已高,需要一个细心的工作人员在他身边协助他完成工作。恰巧张玉凤在列车上的表现让毛主席眼前为之一亮,所以才特地向张玉凤发出前往中南海的邀请。
张玉凤刚到毛主席身边的时候,恰好是中美关系的转折时期。而毛主席虽然那时已经77岁但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是十分透彻。根据张玉凤晚年回忆中说道:
“1972年基辛格访华的时候,毛主席那时刚刚经历了一次生命危险”
那时因为毛主席的心肺病的突然恶化导致了严重缺氧心脏休克。
在场的医生见状立刻开始对毛主席进行抢救,一只手将毛主席扶起来另一边不停地捶击着毛主席的背部,嘴里还一直唤着:“主席!主席!”。
张玉凤在一旁虽然不懂医学上的事,但也跟着医生一同呼喊着主席的名字。经过在场所有医生的不懈努力这才将毛主席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在这次事情不久后,基辛格就来到了中国。毛主席在得知美国国务卿的到来后,不听他人的劝阻,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说什么也要和基辛格见上一面。
和基辛格的会晤上毛主席特意对基辛格提到让中国的年轻人到美国去学习美国的工业技术。
虽然当时毛主席身体状况不太好,但他的思维还是保持清晰。能够高瞻远瞩的预见到学习美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的年事已高,仍然想为新中国未来的建设发展做些什么事情。
在经历过那次休克之后,毛主席的身体变得大不如前。
除了心肺病会时常发作外,更严重的则是影响到了毛主席的视力和听力。1973年,毛主席又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这对将“看书”当做日常不可缺少的毛主席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打击的事情。
并且还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手术,因为根据医生所讲:
“毛主席的白内障只能到了成熟的地步才是手术的最佳时机,现在做手术的话则是治标不治本。”
正因如此,毛主席在后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处在“失明”的状态中,无法正常的看东西以及批阅文件。所以这些事情都落在了张玉凤的身上,每当有文件需要毛主席批阅的时候,她都会坐在毛主席的身旁细心的将文件上的内容读给他听。
到了这年八月召开的中共十大,毛主席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主持完了第一天的会议。大会结束后在场的所有同志纷纷鼓起了掌,掌声在会议厅中经久不衰。
这时候一旁的周总理看到毛主席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立刻打圆场的说道:“毛主席是想目送大家先退场。”
其实这是因为毛主席那时已经无法凭借自己的意愿完成站立,必须要有人搀扶着他才能够站起来。而对于毛主席身体状况清楚了解的人并不多,毛主席不想让同志们看到他的健康情况,从而为他担心,所以才希望所有人在先行离开后自己再走。
事实上,中共十大之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一天比一天差了,在那之后也没有出席过任何正式的大会。
1973年,毛主席原本的机要秘书徐亚夫因为生病的原因,常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张玉凤成了接替徐亚夫的不二人选。一年后便将张玉凤任命为正式的机要秘书。
1975年7月,经过眼科医生唐由之对毛主席白内障情况的观察,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手术的最佳时期。
这次手术由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和同仁医院的医生参加,由唐由之医生主刀。其实唐由之对这次手术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虽然白内障手术在当时国内已经十分成熟,但毕竟手术对象是毛主席。
根据张玉凤的回忆,手术的时候看到护士再给毛主席扎针的时候手都在发抖,几次都没有扎对位置。但毛主席反而安抚着护士说道::“不用紧张,我就是你们的一名普通病人,平时给人怎么治就给我怎么治。”
毛主席话虽如此,但还是嘱咐了张玉凤让她在自己手术的时候,放一首昆曲的《满江红》。毛主席虽然说着自己不会紧张,但张玉凤看得出来,毛主席对护士这么说除了是安抚护士的情绪外更多的是再说服自己摆脱紧张的情绪。
伴随着《满江红》磅礴的音乐手术也进行的十分成功。
过了一周,医生将毛主席眼上的绷带拆了。毛主席睁开眼睛再次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房间,以及每一位工作人员亲和的面孔。
随后医生还嘱咐毛主席每天最多只能看十五分钟的书,但这对于毛主席来说多多少少有些困难。
1976年6月,毛主席因为心肌梗塞再度陷入到昏迷之中,万幸的是这一次心肌梗塞在医生的努力下毛主席很快就挺了过来,但当时的医生对毛主席的身体情况都抱着并不乐观的态度。
都说“人要闯三关,毛主席已经闯过了两关。下一关对毛主席来说十分危险。”
张玉凤对医生的话记得十分清楚,在这次昏迷后她每次都会看到毛主席坐在窗边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张玉凤明白毛主席对外界十分向往,但奈何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每每看到此景张玉凤总是看在眼里,苦在心里。
尤其是那一次,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将《枯树赋》找来给他看。《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诗赋,以树喻人,道尽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毛主席读着读着,眼角也逐渐湿润了起来......
同年7月,唐山爆发了百年不见的大地震,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的消息让毛主席本就不好的身体变得更加孱弱。
两个月后,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可能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着国际上的动向,张玉凤回忆道:
“那天毛主席对护士伸了三根手指头,随后又敲了敲床头的木板。”
护士对毛主席的行为感到十分不解,在询问了张玉凤后才明白原来毛主席想要知道的是“三木武夫”在日本国内选举的情况。因为这个“三木”在日本政客是少有的“亲华派”,毛主席在意的是如果三木能够当选日本首相,或许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木武夫
在这之后没过几天,毛主席的呼吸突然又变得急促起来,医生护士们连忙赶到毛主席身边进行抢救,但这次已经无力回天。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的闭上了的双眼,与世长辞。
张玉凤每次想到这里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她说: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 6 年,发现他老人家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爱钱,他不是没钱,仅《毛选》的稿费就有百万存款,存在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里,必须有他的亲笔信,才能取到钱。他常穿的中山装的口袋里装有两件东西,一样是香烟,但总是只装半包香烟,不装整包香烟:另一样是一块手帕。他身无分文,我们在他身边工作也没什么可捞。主席不爱钱的品格,对我教育很深。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从来不为钱而活着。
张玉凤在毛主席去世后又回到了铁路上进行工作,和毛主席朝夕相处的数年对张玉凤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经历。
在她退休后,曾经有很多次采访希望能让她聊聊毛主席的晚年生活。但张玉凤都选择了避而不谈,正因如此张玉凤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直到晚年张玉凤面对采访才终于向公众吐露出了毛主席的晚年生活:
“毛主席并不是像宣传中的那样”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毛主席似乎永远都是那个精神抖擞有着雄才大略的伟人,但真实情况却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毛主席在晚年同样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他老人家仍然始终为国着想、为民着想。
毛主席在生前曾对张玉凤说过:“我死后,你一定要经常去看我。”对于毛主席的话张玉凤始终铭记,基本上每年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前去缅怀。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正是有了毛主席这样的先辈们才能有我们后人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