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春的某天,孙家村接到了一则通知,说过几天会有一个调研小组来孙家村视察。村领导在得知这则通知后就将全村的村民聚集了起来。他说:“乡亲们,过几天由县领导组成的调研小组会来村子上,乡亲们不要惊慌啊,跟平时一样就行了。”
几天后,调研小组来了,这个小组的组长是日照县统战部的部长夏良柏。夏良柏来了后,仔细查看了村子的情况后,就被村干部接到了村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值春季,乡亲们都在地里忙活,村干部也因为调研小组的到来忙上忙下,他们就留下了一位老人给调研小组的人端茶倒水。
这时,夏良柏因刚与村干部谈完话,喉咙很干,就想喝点水。因此他叫来了那位负责端茶倒水的老人。夏良柏说:“同志啊,我有点渴,能给我一杯水吗?”这位老人随后就拿了个搪瓷杯和水壶过来,倒了杯水给夏良柏。
这时,夏良柏关注到了这位老人,他看到这位老人穿着一条军裤。其实在那个时候,穿军裤本就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条军裤。可军用的军裤和百姓们自己买的军裤还是不同的,特别是像夏良柏这种在统战部任职的人,更能一眼就分辨出军用军裤和百姓自制军裤。而他发现这位老人穿的竟然是军用军裤。
夏良柏猜测这位老人曾经可能是位军人,因此他叫住了在倒完水后就想离开的老人,并让这位老人坐下。老人虽不明所以,但还是坐下了。坐下后这位老人的背挺得笔直,双腿也是标准的90度,看着老人坐在凳子上的姿态,夏良柏确定了这位老人就是一位老兵。可夏良柏此时有些好奇,一般来说老兵的退伍地址是有记录的,可他并不知道孙家村有一位退伍老兵啊!
图|王延周
夏良柏觉得自己也许是判断错误了,就问:“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啊?你曾经是不是当过兵?”听到这句问话,这位老人似是有些惊奇,他看着夏良柏,说:“我叫王延周,曾经当过兵,因出了一些事情,所以在孙家村当农民。”
王延周的回答勾起了夏良柏的兴趣,他觉得这位老人一定有一段令人惊叹的往事。因此他问:“那王延周同志,方便的话,可以和我说一下你的经历吗?”这时王延周深深地看了一眼夏良柏,说:“既然你想听,那我就说给你听好了。”
一、家境贫穷
王延周,原名王延洲,1920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孙家村的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户家庭。他的家境贫穷,本是不能读书的,但是他的家人十分注重学习,因此硬是勒紧裤腰带送王延周上了私塾。可在王延周15岁后,家中实在是没钱送他去念正经的学校了。王延周知道家中的经济情况,因此他不顾家人劝阻,来到了青岛。
来到青岛后,他找到了一家正在招学徒工的店铺。他的想法是从学徒工做起,几年后自己有了经验就可以当师傅甚至开一家自己的店,等攒了点钱后,就娶媳妇养孩子,过着每天为生计奔波的生活。可这种生活并不能让他满意,他不想过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他想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日复一日的学徒工生活十分枯燥,可王延周却不得不面对。某天,他的堂哥王延德来看他了。王延德已经入伍,当时正在宋哲元带领的29军服役。王延周虽没机会参军,但他十分关注部队的消息,因此他是知道宋哲元这个人的,他知道宋哲元曾经消灭了6000多名日军。
图|宋哲元
本身王延周就十分羡慕王延德能够成为一名军人,在听到王延德说自己在宋哲元部下时,他更羡慕了,他也想像王延德一样身着军装。因此他与王延德说:“堂哥,我也想像你一样参军入伍,上阵杀敌。”
可王延德说:“延周啊,上阵杀敌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向往军旅生活,但这种生活可能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美好。况且国家现在动荡不安,时不时就要打仗,你还是留在青岛吧,这样起码能平安度日,不让你家人担心。”
后王延周说:“堂哥,我知道上阵杀敌十分危险,我也从没想过军旅生活能有多美好。我只是想为祖国奋斗,想把敌人赶出我们的国土。现在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我更不能退缩了。”
后王延德见自己堂弟的态度如此坚决,就只能答应了。他说:“延周啊,既然你的态度如此坚决,那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如果你真想参军,那我告诉你个消息。宋哲元军长决定在1936年年底成立一个军事训练班,用来培养新兵。”
王延周听到这则消息,兴奋不已,他说:“谢谢堂哥告诉我这个消息。那宋哲元军长有决定好在哪建立这个军事训练班吗?”王延德说:“这个倒还没有确定,不过你放心,我回部队后一有消息就会通知你。”
王延德离开后,王延周陷入了兴奋之中,他每日都在畅想着自己参军后上阵杀敌的场景。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王延周有些焦躁了,他想:“为什么堂哥那边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是宋哲元军长临时改主意了吗?还是信在半路上丢了?”
终于,有一天,一位邮局的人在王延周门外喊他,说:“王延周,王延周,在不在?有你的心。”这天,王延周正好休息,听到邮差的呼喊后,他赶紧跑出门,说:“在的,在的。”
王延周从信上得知军事训练班是在1937年1月开学,地址在北平。来不及多想,王延周赶紧收拾东西,跟老板辞去学徒工的工作后,背着行囊来到了北平,他通过了军事训练班的入班考试,成为了军事训练班内的一名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