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每日优鲜,跑路了??

2023年11月15日,每日优鲜接到纳斯达克听证小组通知,每日优鲜将从股票市场摘牌

虽然消息来的突然,但一切似乎早有预料。

从去年开始,每日优鲜不断传出负面新闻,从引以为傲的前置仓关停,到员工线上解散,拖欠员工工资和代理商货款,甚至多次传言CEO徐正已经跑路。

虽然期间徐正曾声明没跑路,资金已经解决,但每日优鲜也难逃解散的厄运。

自2014年创立开始,每日优鲜就受到各大资本的青睐,融资十几轮,金额超百亿,其中腾讯资本更是跟投五轮。

从曾经的风光无限,顶着“生鲜第一股”,手握百亿投资的资本宠儿,到如今CEO不知所踪,员工集体讨薪。

每日优鲜,到底怎么了?

01

提起每日优鲜,就不得不说他的创始人徐正。

1981年,徐正出生在江西南昌,因为从小酷爱数学,15岁就因在全国奥数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被保送到了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原本计划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徐正,却因为9.11事件,签证签了三次都没过,选择留在了国内,进入了联想。

或许这就是天才少年与普通人的区别,在其他人还因刚出校园不知所措时,徐正就展现出了超强的业务能力。

他所负责的销售笔记本事业部,从最初的4个人一直扩张到2000多人,为集团创收了40多亿,年纪轻轻便已做到了管理层。

2012年,联想进军农业领域,成立了佳沃集团,年轻又有事业部经验的徐正,无疑成了最好的选择。

随后,徐正被联想CEO柳传志调到佳沃,正式进入了生鲜行业。

都说隔行如隔山,但对学习能力超强的徐正来说,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两年间的不断摸索和学习中,本就商业嗅觉敏锐的徐正,发现了生鲜行业的大商机。

虽然科技在高速发展,但中国的菜市场却十分落后,当时佳沃想要投资生鲜电商,可是对全国的电商企业进行一遍评估后,居然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达到投资的标准。

如此大规模的市场,却几乎属于空白,这让徐正萌生了想要创业的想法。

徐正认为,80后、90后将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而大部分年轻人基本都不逛菜市场。

一是因为没有时间出门买菜,二是根本不会挑选新鲜的蔬菜。

看准时机的徐正,果断决定入场。

2014年年底,徐正拉来曾经联想的老同事曾斌,正式成立了“每日优鲜”,让人们在手机上就能方便买到新鲜菜。

创立初期,为了进行市场测试,徐正和曾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通讯录里找了一些女性朋友,建了一个水果销售群,进行用户体验收集。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多,如何让客户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到更新鲜的蔬菜,成了徐正注意到的破局点。

“前置仓”便由此而生。

在大多数生鲜电商还在走传统电商的模式时,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无疑是个亮眼的存在。

众多资本似乎也看到了生鲜电商的希望,纷纷注入资本。

从2014年创立开始一直到2020年,每日优鲜获得的资金累计超百亿,其中还有不少大资本,像腾讯资本、中金资本、联想创投、高盛集团等。

徐正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创业中根本没有资金上的烦恼,因为每日优鲜是名副其实的资本宠儿。

有了资本的保驾护航,每日优鲜的“前置仓”快速扩张,到2018年,每日优鲜的用户规模就已经占比行业的50%,而2019年,“前置仓”更是突破了1500个,营收增长了69%, 成为了行业第一。

2021年6月,每日优鲜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抢先拿下了“生鲜电商第一股”的名号。

02

虽然每日优鲜成功上市,但光鲜的背后却是连年亏损的窟窿。

虽然投资者对徐正和他的前置仓报以众望,但“前置仓”的烧钱速度,快得连资本也有点招架不住。

要想明白前置仓有多烧钱,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前置仓。

所谓前置仓,其实就是建在城市分选中心和下单用户之间的仓库。仓库一般离社区只有4-5公里的距离。

有了这个仓库,可以缩短用户与生鲜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让用户收到更新鲜的蔬菜,还能让配送员在一小时之内送货上门。

前置仓不仅快,还能保持蔬菜的新鲜,客户拿到手的蔬菜和在菜市场买的没区别。

看上去是个双赢的生意,投资人们刚开始也是这样认为,但结果似乎与所有人预想的都不一样。

从每日优鲜在2018年~2020年的收入来看,分别是35.47亿元、60.01亿元、61.3亿元。

表面上营收在不断增长,但实际盈利情况却在不断恶化。

2018到2021年间,每日优鲜的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8.5亿元。

这意味着,仅仅四年,每日优鲜就烧光了投资人们的百亿投资,不仅没实现盈利,还越亏越多。

究其原因,是因为生鲜行业的低毛利和“前置仓”的高额运营成本。

生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因为它没有品牌,更赚不到品牌溢价,普遍生鲜电商的毛利率仅在20%左右。

而“前置仓”却是个高成本的投入。

为了实现前置仓的短时效性,就要不断地在城市、社区建立生鲜仓库。

每搭建一个“前置仓”就要投入房租、水电费、仓储费、配送费、包装费、人员工资等等。

更别说,生鲜容易损耗这事儿了。采购过程会有损耗,仓库保存会有损耗,配送过程还有损耗。更别说退货了,退了就是坏了,哪个环节都在烧钱。

除此之外还有总部的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

每日优鲜的生鲜产品虽然更优质,无奈客单价不高。如果提高价格,根本打不过菜市场、超市,甚至美团优选等平台。

盒马就曾尝试过“前置仓”,无奈根本烧不起钱,最后选择店仓一体。

说到底,前置仓模式,就是个烧钱容易赚钱难的生意。

每日优鲜所有成本加起来,使得本就微利的生鲜订单,每卖出一笔就亏损一笔,出得越多亏损越多。

如果不继续投钱,只能面临关店的危险,每日优鲜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想把高投入,低毛利的生意做起来,这对于徐正和每日优鲜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虽然每日优鲜成功上市,顶着耀眼的光环,但没有实际盈利的事实,和持续大额亏损的漏洞,就连资本也堵不住。

“不差钱”的每日优鲜,终于开始差钱了。

03

为了能让每日优鲜活下去、赚到钱,徐正确实做过很多努力。

早在2018年,每日优鲜就曾借着电商的风口,尝试过不同的玩法。

先是云集模式的“每日一淘”,通过购买礼包的形式,让消费者可以享受分销的机制,虽然有些成效,但随着监管的严格,最终不得不落幕。

之后,每日优鲜又跟风潮流,推出了“每日拼拼”,想通过砍一刀的模式进行用户裂变,但价格却由于成本和分销的机制始终降不下来,常常拼单的价格比日常购买还贵,在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心中,自然讨不到便宜。

2021年,每日优鲜又进一步推出了前置仓零售和智慧菜场,以及零售云,想要打造“中国最大的生鲜电商数字化平台”。

合伙人兼CFO的王珺,就曾表示:

“如果只做前置仓业务,那最多只能占据生鲜行业市场份额的6%到7%,但零售云、智能菜场,如果发力则可能占据25%到40%。”

可这一次,每日优鲜虽然雄心壮志,但却未能得到资本的青睐。没有了资本,每日优鲜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出现

先是被爆出2021年的财务报表作假,虽然公司出了公告,称高层并不知情,但之后接连爆出的资金链断裂,CEO跑路,都让每日优鲜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从2022年3月开始,每日优鲜开始大面积裁员,从原本的2000多人到剩余不足900余人,还多次被爆出供应商登门讨债。

今年6月底开始,每日优鲜将曾经引以为傲的“前置仓”陆续关闭,仅留下了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四个城市。

之后,更是取消了最快30分钟配送,改为最快次日达,每日优鲜变成了次日鲜。

断臂求生的每日优鲜,麻烦可不止这么一点。

先是消费用户爆出自己的账户金额被清空,接着员工被无故裁员,随后更是出现集体讨薪的事件。

虽然每日优鲜与徐正表示只是公司内部调整,但每日优鲜“没钱了”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2021年6月上市,巅峰时股价13美元/股,市值最高32亿美元,到今年6月每股不到0.6美元,每日优鲜市值仅剩几百万美元。

烧光百亿投资的每日优鲜,再无回天乏术。

04

“风头女王”徐新曾说:“得生鲜者得天下。”

在中国,光菜市场就有近乎4万个,总规模超3万亿,而生鲜电商这个行业却还属于新生状态,面对如此大的蛋糕,资本怎么可能坐的住。

在资本的加持下,各种类型的生鲜模式层出不穷。

有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前置仓模式,还有近几年出现的社区团购,另外还有京东到家这种超市搬运工模式,和盒马鲜生这种店仓结合模式,

但无论是哪一种,目前都是背靠资本的加持,大部分也还处在亏损状态。

生鲜电商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有一个横亘在其中的终极困难,就是产销之间巨大的成本。

生鲜电商最大的挑战是运输。如何减少产销两端损耗,如何降低冷链物流成本,这是电商们最头疼的问题。

源头预冷和末端配送什么时候得以解决,才会有更多的资本愿意入局生鲜电商。

眼下,如何实现自营盈利仍然是生鲜电商们需要解决的大难题。

未来,哪一家能率先冲出重围,都是未可知。

但确定的是,手机里生鲜电商再多,家门口的菜市场依然活得很滋润。

-End-

作者:拾零

编辑:柳叶叨叨

内容分享:
【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