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中央军委考虑到距离与英方商定好的香港回归时间只剩五年,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立刻制定香港的接收方案。

虽然邓公已经退休了,但他还是关心着国家大事,特意请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将军将方案拿给自己看看。

刘华清信心十足,为了这份方案,军委的同志连续开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会议,日夜斟酌,将接收香港后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想必邓公不会失望的。

谁知邓公盯着方案看了许久,来来回回地翻阅,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没找到,他知道军委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合上方案后沉着脸对刘华清说:

“太软了!”

刘华清一脸疑惑,接着邓公说的两句话,立刻让他恍然大悟,并肃然起敬。

回归前夕,英国挑衅

1997年6月25日,距离中国海域不远的地方,突然出现了好几十艘舰船,看上去乌泱泱的一片。它们在海上“气势汹汹”地行驶着,似乎要去找谁打架。

仔细一看,这些舰船有一个共同特点——船上挂着蓝底,红色“米”字构成的旗帜。显然,它们是英国的军舰。

英军没有第一时间进入中国领海,而是想着等天黑后,“才好办事儿”。

此时,距离香港回归只剩下几天时间,英方派军来到中国附近,背后打的什么算盘,不言而喻。

他们贼心不死,企图在香港回归前夕挑起事端,给中方一个下马威,同时威胁中国。就算不能改变结果,他们也想恶心一下中方。

据了解,共有34艘军舰,是二战结束后,英军在亚洲出动舰船数量最多的一次,几乎是英国海军的所有家底。他们摩拳擦掌,兴奋地等待着夜幕降临,并且不断挑衅解放军海军。

我方第一时间了发现了英方的混编舰队,警告了对方不要靠近中国领土。

英军不予理会,声称“这里是公海,没有侵犯中国主权,只是来维护区域安全,英方‘有权在这里行驶’”。

瞧瞧,无耻的英国人将入侵行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见状,中央军委立即指示南海舰队等前线部队做好准备,务必提高警惕。

晚上八点左右,英军一艘综合补给舰、一艘“大刀”级护卫舰,未经中方允许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进入中国南海。此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我方态度十分强硬,立马命榆林舰队出动军舰前去拦截。正在执行任务的“宜宾”舰,也去了南海。

英军以为自己的军舰多,且比中方厉害,“可以”在南海耀武扬威,解放军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即便看见了中国的舰船,他们也毫无撤离的意思。

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大错特错。

英军不仅挑衅解放军,还有要冲撞中方舰船的意图,企图“吓退”我军。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军舰没有半点儿退缩,直冲冲的向其开过来,速度要比英方舰队更快。

最后先怂的是英军,在距离仅剩一百米不到的危急关头,急忙操作军舰调转方向,双方军舰才没有发生冲撞。他们这是典型的,又菜又爱玩儿。

当时,“宜宾”舰的舰长对官兵们坚定地说:

“撞就撞!谁怕谁!”

为了维护主权,保证几天后的香港回归不出差错,大家斗志高昂,没有半点儿惧怕的意思。

两国海军在中国南海,对峙了整整72个小时。

英军没有捞到一丁点儿好处,再加上我军所表现出来的不怕战态度,深知已无法改变什么,于27日晚上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的地盘。

中英对峙过程中,正忙于航天工作,跟进歼击机制造的刘华清听闻此事,却丝毫不惊讶。

因为早在1992年的时候,邓公就已经预料到如今的局面,并提醒他了。

这次的情况完全跟邓公当年预想的一模一样,刘华清深感佩服的同时,思绪也被拉回了五年前。

邓公早有预料,说了两句话

“这份报告必须少了最重要的东西。”

1992年10月中旬,邓公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完十四大后,看完刘华清交给他的接收香港方案,脸色不好地说了这句话。

刘华清摸不着头脑,毕竟这份方案,自己和军委费了很大功夫,精心制定的,怎么还会有“重要的东西”被遗漏。

其实不然,当时英方不再就香港问题来招惹中方,因此他和军委的领导们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和平角度出发,从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武力准备。

邓公一眼看出了方案问题所在,刘华清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曾经担任过海军司令,搞军事行,政治交涉上的东西有些欠缺,没有经历过当年英国一系列的阴谋,少留了个心眼。

他语重心长地给刘华清指出了方案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武力准备,这是这份方案最大的失误。其次,必须保证1997年香港顺利收回,我军要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避免英国再制造什么混乱。如果有,就一锤子砸死!”

听了邓公的话,刘华清一拍脑袋!他怎么忘了这么重要的事,只顾着开开心心迎接香港的回归,却忘了依然有不少人在暗处里对香港虎视眈眈。

毕竟香港还有英国的驻军,英方很可能不会这么轻易“放手”。

刘华清连忙接过邓公手上的方案,说:

“我们马上去改!您放心。”

邓公点点头,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远见,都是从历史中总结的教训。

1842年,日不落帝国的军舰群从遥远的欧亚大陆来到中国,用炮火抢走了香港。

从小,邓公就知道香港是怎么没的。

1949年历史重演,带着米字旗的舰队群又大摇大摆地闯入长江流域,挑衅中国解放军。在第二野战军的他,目睹了一切。

他既是历史的翻阅者,又是历史的亲历者,最后又成为了历史的预测者。

得益于邓公的高瞻远瞩,中国做好了备战安排,英军逃之夭夭。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清。

胡搅蛮缠的英方,坚定不移的中方

香港回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英谈判,也是一场不见血的战争。

1982年9月23日,英国的航班降落在北京机场,撒切尔夫人从机舱门缓缓走出,饱经风霜的脸上是一双野心勃勃的眼睛。

四个月前,英国获得了马岛战役的胜利,此刻她信心大增,

次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里,邓公与撒切尔夫人首次会面。

省去了客套的寒暄,铁娘子准备直接进入正题,刚落座便使出了杀手锏“三个条约有效论”分别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其中,《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九龙半岛“租赁”给英国99年。然而,《国际法》早就明确标明:

“以强迫的手段来缔结的条约无效。”

不理会撒切尔夫人的强盗逻辑,邓公坚定地回答道:

“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中国政府绝不退让!”

撒切尔夫人皱了皱眉头,她知道,谈判桌下的暗流涌动,开始了。

这场交锋,以撒切尔夫人的狼狈立场告终。谁知英国政府贼心不死,在两国谈判时以各种理由耍无赖,不想交还香港。

1982年年底,以章文晋为代表的中方谈判代表团,一脸无奈地看着英方代表表演他们的“谈判开场秀”——摔报纸。

他定睛一看标题:“香港市民对回归一事倍感焦虑”、“香港市民对未来担忧”等等,立刻知道了英方又想整什么花招了。

果不其然,柯利达就报纸一事展开说明,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一句话:“香港人民,不想回归”。

原本当地群众有所担心很正常,可经过英方一断章取义,显得大陆“没能力带好香港”似的。

对此,邓公利用英方在香港制造的“焦虑”热度,将此前提过的“一国两制”政策拿出来宣传,不仅消减了香港市民的担忧,还赢得了他们对中央的信任,一举两得。

1983年,邓公一边忙着在实施严打,一边不忘处理香港问题。

在撒切尔夫人忙于准备新一届的选举时,他会见了霍英东、李嘉诚等在香港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名人,就香港回归一事,再次展开说明,尽可能地为中央获得香港本地人支持。

同年,章文晋退任,在联合国工作的周南接过重任,英方也迎来了大换血。周南对上的,是伊文思,二者都是极会周旋的人。

他提起邓公的一国两制主张,表明就算香港回归了,英国人还是可以在香港当公务员。

伊文思却借着他的话头越说越夸张,扬言英国人可以当香港公务员,也可以在香港政界爬到最高层。

这一试探,遭到了中方的强烈反对。

在这样温水煮青蛙的氛围里又过去了几个月,一向果断的邓公不喜欢这种“拖拉”的氛围,决定抛下一颗引爆弹,加速谈判进程。

用他的话来说:

“领土主权的问题,拖得越久越难搞,香港已经等了我们百年了,不能再让香港等下去了!”

1984年5月25日,在第六届人大政协二次会议上,邓公曾公开表示:

“中方会在香港驻军,香港的领土主权是我们的,英国都能在上面驻军,中国为何不可?”

驻军声明一出,英方预感到谈判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果然,会议结束不久,邓公向撒切尔夫人提议建立中英联络处。

高瞻远瞩的邓公这是考虑到97年时,香港人民或许会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也许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去消化。

历史的轻轻翻篇,是每个人民的小半生,他不忍人民受苦。

撒切尔夫人却觉得中方这是“蹬鼻子上脸”,非常愤怒。

但英国已经完全处于劣势,邓公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解放军44军也在深圳密切观察着香港。

撒切尔夫人斟酌考虑过后,还是败下了阵。

1984年12月19日的下午,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邓公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一事达成共识,《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完毕,香港回归指日可待。

斯人已逝,紫荆花开

中英南海对峙后,英国还是不死心,企图让中方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在国际上丢面子,千方百计地想在交接仪式时拖延12秒。

经过我方人员的机智化解,一切正常进行。

1997年7月1日零点,江主席和千千万万在电视机前的中国人眼含热泪地看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一起在香港升起。

台下掌声雷动,邓公的夫人卓琳早已泣不成声。就在四个月前,邓公永远地离开了。

那个为香港问题呕心沥血,曾说过要努力活到香港回归,要亲自到香港走一走的老人,最终未能亲眼看到这一天,这是他和所有中国人莫大的遗憾。

但想看见香港回归的,又何止邓公一人。

1949年10月,广东解放,香港就在对岸,解放军却没有乘胜追击,顺便解放香港。

因为毛主席认为我方当时的羽翼还不够丰满,就算用武力解决了香港问题,很可能还是会被帝国主义再次夺走。

到时,又不免是一场恶战,战火之中,受伤的是人民。

更何况,新中国之初,大陆还处于一个被各国封锁的状态,香港凭借着特殊的身份,反而能够幸免于此,大搞经济。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是正确的。

不过早收回,不代表就要不管不问。

1964年2月,由周总理批示,广东负担起香港居民用水的责任,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开工。东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香港,解决了无数港人的用水问题。

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大亚湾核电站将八成的电都给了香港,核电站的建设,是周总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计划好的。

七八十年代,香港几乎每年都能免费获得大陆提供的天然气、石油等能源。

而英国总是大张旗鼓地宣告天下,宣称“香港的繁华全是因为英国的帮助”。

实际上,他们只会不断地剥削和压榨,最重要的民生问题,都是中央在默默帮助。

被殖民的香港,从来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洋气”。

回归前的港人,地位是最低的,薪资和待遇不如洋人和印度人,政府的高层也是西方面孔居多。

1990年以前,港人甚至没有游行示威,为自己遭到的不公待遇申诉的权利。

身为原住民,他们的角色却是英国的免费劳动力。

香港,从来不是什么大英帝国收养的孩子,而是大英帝国在东方的供血站。

所以,香港的回归,是几代领导人共同努力下的结果。

那些为香港回归拼搏过的先辈,早已不在人世。代表家庭和睦的紫荆花雕塑,在五星红旗下闪烁着光辉。历时百年,香港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