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时人对于项羽的评价,项羽虽然未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在史记中也被冠以“本纪”,由此可见史家对于项羽的重视。
但这样的一个被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人物,却在楚汉相争当中败给了“大老粗”刘邦,这是何缘故?
对此,毛主席曾经给出了答案:刘邦比起项羽,多了这两项能力。
那么,毛主席所说的两项能力究竟是什么呢?
刘邦善于用人
毛主席身为一个饱读史书的大家,对于历史上的皇帝事迹可谓是信手拈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唐太宗,都被毛主席所评价过,刘邦自然也不例外,毛主席曾经说过:“刘邦是封建皇朝当中最厉害的一个皇帝”,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重。
而毛主席之所以如此说,也是看重了刘邦的两个特点,正是这个两个特点,让刘邦能够赢得天下,并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善用人才,例如兵仙韩信,便是在刘邦的手中才能大放光彩的。
其实,韩信原本不是刘邦的人,在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后,天下闻之,各路豪杰趁此掀起反秦大旗的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项梁。
得知项梁发动起义后,韩信便仗剑前往项梁的营地投靠,但没过多久,项梁便在战斗中死去,韩信也随之归顺为项羽。
项羽给了韩信一个郎中的位置,但韩信的才能岂是一个小小的郎中职位便能束缚的,见多次献计不成,韩信便觉得项羽实在不像是能夺天下的,便自行离去,投了刘邦。
但在汉军当中,韩信原本也只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而已,有一次,因为同事犯了罪,韩信也被牵连,眼看就要被砍头,韩信却对人说道:“莫非汉王不想要天下吗?”
这让主斩官十分惊奇,便报与刘邦,于是刘邦便提高了韩信的职位,但刚开始,刘邦也没有看出韩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有一次,刘邦因为兵败,属下多有逃亡,就连韩信也走了,对于刘邦来说,一个“无名之辈”走了也就走了。
可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萧何也逃走了,这让刘邦生气无比,但过了几天,萧何又回来了,还带着韩信。
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应该给予他很高的职位,这样才能发挥他的才能,否则,韩信还会弃之而去。
刘邦听了,便答应下来,直接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后来,韩信果然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打赢了一场场胜仗。
由此可见,刘邦能够不拘小节,善于聆听下属的意见,并放开手段,让手下自由发挥,这才是他能成功的原因啊。
在得天下以后,刘邦也做过一番自评,如:打仗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又不如张良,治国也不如萧何,但却能知人善用,这才是他能打败项羽的关键因素。
乱世之中,能够做到刘邦这样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太平盛世了,后世的曹操能一定程度上打破寒门与世家的界限,让人杰归于帐中,这才能与炎汉、东吴并立三国。
除了知人善用之外,刘邦比起项羽,还具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大局观。
这里所说的大局观其实就是战略政策的制定。
刘邦深知,打天下不单单是靠武力能行的,但项羽恰好相反,他认为单凭武力便可以获得天下,于是乎,在秦军投降之后,项羽还是下令坑杀,其残暴程度让人发指。
而刘邦呢,在攻破咸阳以后,却没有大行杀戮,而是善待了秦朝故吏,虽然也有贪恋美色的时候,但被属下劝说以后,便改正了。
不仅如此,对于秦朝的一些宫殿,刘邦也没有付之一炬,可项羽呢,却因为要泄愤,而焚烧阿房宫,虽然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可也暴露了项羽残暴的一面。
此时,天下尚未定于一,项羽的这种做法,使得起义军对他的观感大为下降,可项羽却不觉得有什么。
其实,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的势力是要比刘邦大的,但项羽此人刚愎自用,唯一一个能称得上谋士的范增,其计策却往往不被项羽所采纳,这才使得项羽最终一败再败,乃至无言见父老乡亲,自刎而死。
如果换做刘邦处于项羽的位置上,恐怕不会因为一次兵败而丧失信心,反而会卷土重来,这或许和两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便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项羽身为楚国的贵族,加之天生神力,素来高傲,在看到秦始皇巡游的车队时,发出豪言壮语:彼可取而代之。
从这个细节,便可以看出项羽其实也是有野心、有大志的人物,而他的军事才能也十分不凡,但或许正是因为军事方面的过于突出,给了他能够“一力破万法”的信心,即便是鸿门宴中,这个能够最好处死刘邦的时机,项羽也因为自信,加上顾及信用而放走了刘邦。
但让彼时的项羽没有想到的是,他接下来的几年便要遇见自己人生当中最大的“滑铁卢”了,虽则如此,项羽也不失之为一个人物,但在政治方面,比起刘邦,项羽确实犯下了大错。
这或许就是毛主席高度评价刘邦的原因吧,毕竟,从一介亭长夺得天下,刘邦也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刘邦比项羽强,取得了天下,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个是他决策对头,一个是他用人得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