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坐落于大会堂一楼北大门西面的“西大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宴厅,这个厅室的面积超过了1300平方米,其内部由1个大厅和3个小厅室构成。
1959年,大会堂修建的时候,为了能在建国十周年之前完工,因此就争分夺秒的抢夺工期,因此也就给这栋宏伟的建筑留下了不少遗憾。不过,当时在修建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不少余地,便于后期的维修。
其中,西大厅的改造工程,是大会堂从1959年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
这篇文章,我就和你简单聊聊西大厅的维修。
西大厅为何被称之为国宴厅
当年修建人民大会堂真的是倾全国之力了,作为项目所在地的北京,对这项工程的贡献自然是最大的。作为和北京齐名的上海,则是在大会堂后续的修缮和升级改造过程中,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大会堂有很多的厅室,当时的一个原则是这样的,以各省市、自治区命名的厅室,就交给相对应的省市、自治区来负责后续的修缮。至于其他重要的主体厅室,以及公用部分的修缮和改造工作,就得交给一个具有实力的省市来负责了。
尤其是西大厅这个重要的厅室,其升级改造的工程,没有实力的省市,还真是难以接手。毫无疑问,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也就只有上海市有这个实力来承接了。
1993年的年初,经过层层考察和审定之后,西大厅的升级改造工程,这份重任正式交给了上海市来全权负责。
关于西大厅的改造工程,其实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只是这个项目的工程量很大,只是涉及的工程量很多,一时难以决定下来。西大厅除了面积大之外,其地位也很重要,本来大会堂有一个专门举行大型国宴的场所,就是坐落在二楼的大宴会厅。
这个厅室的面积有近7000多平方米,长约102米,宽有近77米,高约16米,这个大宴会厅可以容纳下5000多人,修建这个宴会厅就是为了举办大型晚宴的。
只是到了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国际上的潮流是崇尚简朴、庄重的外宾接待礼节,因此,除非是遇到国外大型代表团的时候,才会在大宴会厅里举行国宴。不过这种大型国宴,每年举办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
因此,每年欢迎外宾的国宴,就挪到了西大厅进行,西大厅也就被称之为“国宴厅”了。
但是,当初在修建西大厅的时候,其功能并不是用作于举办晚宴的,随着西大厅功能的转变,对这个厅室的升级改造,也就迫在眉睫了。
改造的三个要求
上海市接到改造西大厅的重任后,也是紧锣密鼓的启动了工程,因为给的工期并不长,只有一年多点的时间,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对西大厅的全部改造,也是一个难题。但是,既然接了任务,就得去把这个重任完成。要是完不成这个重任,那整个上海人也是面子上无光了。
当时,国家给了一个大方向的要求,大体上给出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1、内部要新添加这四个厅:1个宴会厅、1个领导的休息厅、1个外宾休息室、1个现代化厨房。
2、厅室的主要设备和设施,要保证30年不出问题,不落后。
3、在装修方面,既要彰显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符号,还要与时俱进,展现中国的时代风貌。
那时候的西大厅,也确实是应该要修缮了,当年修建大会堂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因此,在一些安全细节上,考虑得不是很妥善,也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安全隐患越发的突出。
就说这西大厅吧,穹顶上的木龙骨结构太多,这些木制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强度不结实,还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这要是真出现了问题,那后果简直就是灾难性的,不敢想象的。
说实话,上海市拿到这个项目之后,内心也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肯定是觉得骄傲的,全国这么多省市,只有我这一家有实力,不骄傲才奇怪了;但是呢,另一方面也是有些担忧,毕竟这可不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啊!涉及到的改造工作很多,方方面面你都得去考虑。
可以这么说,这项工程是一场不容许失败的“战争”。
接下来,我就简单的聊聊,当时西大厅改造所涉及的一些项目。
整体上的改造项目不仅仅只是西大厅,还涉及到大会堂北门外的大台阶、12根廊柱、北大厅的楼梯,以及北面的两个小厅室。
具体说下来,升级改造的地方涉及这些:
1、用轻钢龙骨吊顶,替换原来的木龙骨结构。
2、一增一换。
增:增添一些新的、先进的设施,譬如:电话、电视、音像、空调消防报警系统等等。
换:更换旧管道(混凝土通风管道更换成现代化通风设备)、把原来的灰色墙面,更换成大理石和花岗岩、将石膏装饰更换成汉白玉装饰等等。
这还只是改造项目的冰山一角,涉及到需要改造的地方,罗列起来有一大长串的清单。
他执掌帅印
不过,话说回来,上海市也有一个主心骨,他们最终敢接下了这个改造项目,也是有底气的,这份底气来自于蔡振华。
1959年,大会堂修建的时候,他就曾参与上海厅和西大厅的装饰和设计工作,不过,那会参与设计大会堂的名人大家太多,譬如有梁思成、刘开渠等人,在这些名家的光辉之下,蔡振华显得是有一些黯淡,但他自身也是颇有实力的,至少在上海这地界,在建筑领域他是顶部人物。
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曾参与修建和后续修缮的蔡振华,更是大会堂参与者当中仅存的老专家了。他曾两次参与西大厅的装修设计,对这个厅室可以说是十分的了解。特别是1987年的时候,这一年对西大厅进行了重新的装修和布置,虽然规模不大,但重新换装之后的西大厅,还是给外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这么一个老专家坐镇,上海就有了信心,有了底气。
1993年的年初,上海接到这个重任,一直到1994年的3月,才最终确定下来改造方案,此时,留给上海的时间,仅仅只有5个月的工期。而且,在西大厅升级改造的过程中,所有的工程只能是在国事活动的间隙当中完成,这样算下来,工期其实不足5个月。
开工前后,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不然会影响到工期的进度。在具体的改造中,有很多难题被逐一克服,在这里,我就只选取国宴厅穹顶上的灯饰和大家分享。
西大厅穹顶上悬挂着3盏巨大的吸顶吊灯,装饰在上面的玻璃珠子,就多达80多万颗。这么多的玻璃珠子装饰在上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珠子难免会崩裂,有的甚至和挂钩脱落,直接掉了下来。
所以,这吊灯上的玻璃珠子,就成了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
当时,有人建议,干脆全部把珠子更换成进口的,但是一算账可不得了。一个进口的玻璃珠子最少也得4元,如果把80多万个珠子全部更换成进口的,乖乖!光这一个花费至少就得320万元,这可不得了。
恰好当时在上海,有一家上海佳明灯饰厂也会制造这种装饰的玻璃珠子,而且价格更便宜,一颗只需要1元。专家们对掉落的玻璃珠子进行了检查,发现那些掉落的珠子并不是上海生产的,这才放下了心。于是,最终决定从上海这家灯饰厂采购,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结束语
1994年的9月1号,下午14:00整,地点:人民大会堂西大厅。
西大厅里亮起了所有的灯,14盏造型不同的灯饰映照得整个厅室金碧辉煌。西大厅里此刻聚满了人,这里正在举行改造装饰工程的验收大会。而此时,距离整个工程完成,仅仅只是过去了12个小时。
在12个小时前,深夜时分,工人师傅们还在连夜调试安装灯饰上的那些玻璃珠子。
整个西大厅能顺利如期完成,背后凝聚了多少工人师傅、设计师的心血和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