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早年参加过抗日战争,长期在地方工作。相比于同时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履历并不突出。
然而,他在湖南担任地方党政干部时,由于突出的表现得到了毛主席的信赖和器重,人生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在毛主席的提携下,华老一路升迁,先是升任湖南省主要党政领导、后来调入中央担任公安部部长、副总理等职务,进入政治局。
重厚少文,谦逊正直,办事公道的华老最终成为革命事业的继承人,在1976年10月领导了粉碎“王、张、江、姚”的行动,使得历史发展发生转向。
也正因为这个功劳,华老赢得了党内外的一致拥护,个人声望达到了巅峰。但是,在他施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如“两个凡是”、“抓纲治国”和“大干快上”等一系列主张,广受诟病,逐渐开始出现批评的声音,甚至一些人提出让他“主动让贤”。
他坚守教员指示,以教员生前的指示为纲领,肯定特殊时期,这就导致大批老干部基干部群众所遭受的历史遗留问题无法得到大规模的解决。
虽然华老也努力通过各种办法试图能在最短时间里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是却把无产阶级专政与国民经济发展都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这就导致人们的思想无法得到充分解放,无法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最终,紧紧跟随华老的陈、吴、纪、汪先后辞职,华老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后,也先后辞去领导职务,并于1981年辞去军委主席职务,从此,他淡出历史舞台,开始隐退。
华老隐退后,党主席、军委主席、总理职务空缺,其中党主席一职究竟改由谁也接任呢?这还发生了一些故事。
当时的热门人选是叶帅和邓公,两人的资历、威望、功绩都能服众,也无可争议,也是众望所归的合适人选。
面对众人的推举和邓公的征询,叶帅连连罢手,他拒绝的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年纪太大,已经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因为难以胜任繁重的政务工作。二是本人粉碎“四人”集团的主要谋划者,采取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手段,所以也就不适合出任了。
叶帅明确拒绝后,众人开始推荐邓,邓也来征询他的看法,一般很少对别人任职表态的叶帅却罕见表示:谁来当都可以,反正不支持你当,建议邓不要接任。
叶帅也充分说了理由,以便让大家信服。邓后来接任的是军委主席一职,并没有接任党主席。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建议非常合适,也是为了大局考虑。中国也在邓的领导下迅速实行了改革开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