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向来有知人之明,作为湘军的创立者,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关键人物,许多在晚清时期影响巨大的官员都是曾国藩挖掘出来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鸿章。对于有才的人,曾国藩总是会尽可能招揽过来。尤其是对于湖南老乡,曾国藩更为重视。
不过,曾国藩也不是什么人都要,对于那些有致命缺陷的人,哪怕对方是他老乡,曾国藩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他有一套“相人之术”,还曾写过一套名为《冰鉴》的相书,以总结自己识人的经验。
曾国藩看相可不仅仅是看长相而已,他将观察的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即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同时还要观察对方的行为方式,这才会最后给人下定论,不是像某些书中所说的那般看完长相就直接决定是否接纳对方了。
曾国藩发迹后有许多老乡来投奔,而对于其中有才的人,曾国藩总是给予厚待,给他们的上升提供空间。即便是那些科举失利的士子,在曾国藩这里也能有一席之地,甚至能比那些中举的士子过得还好。渐渐地曾国藩爱才的名声就传开了,他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想要在湘军这里谋个差事。
1861年,曾国藩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重镇安庆,扭转了战争形势。就在曾国藩率军驻扎在安庆的时候,一名湖南老乡前来投奔他。
曾国藩对此很感兴趣,亲自和他交谈,考察他的能力。他感觉此人看起来忠厚朴实,又颇有天赋,是个可造之材,对许多事情也有独到的见解。于是他和此人越聊越投机,干脆留他在军营里吃饭。
然而正是这顿饭让他对这位老乡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看到此人吃米饭时的一个小动作后,曾国藩便不再有收留他的想法了。后来他给了此人一点钱,让他自己回去,还对幕僚评价此人说:“这人不实在,用不了。”
此人本来认为自己和曾国藩聊得挺好,曾国藩看起来也很赏识自己。而在曾国藩留他吃饭后,他更是觉得这是一种极高的礼遇,感觉自己肯定要被曾国藩委以重任了,说不定还能成为对方的心腹幕僚。
这老乡本来已经准备在湘军中做事了,在得知曾国藩要他回去之后,他大惑不解,便找到曾国藩的表弟,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初他跟我聊得那么好,都请我吃饭了,现在怎么又要赶我走了呢?
曾国藩的表弟便找到曾国藩询问,曾国藩给了这个老乡这样一段评价:“某家赤贫,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宁其素耶!吾恐其见异思迁,故遣之。”
原来,当初曾国藩虽然留他在军营中吃饭,但军中没有什么特别的伙食,曾国藩个人也生活简朴,因此两人吃的饭其实很一般。他们所吃的米饭并非精米,而是掺杂着部分秕谷。这个秕谷也是能吃的,但口感却不太好。曾国藩平常直接就吃了,但他却发现这个老乡每次吃米饭时都会把里面的秕谷挑出来再吃。
要知道,当时的贫苦百姓可是常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能吃饱就不错了。对于他们而言,不管是秕谷还是精米,能填饱肚子就好,根本不会在意秕谷口感如何。只有那些养尊处优的富人,从小吃惯了精米,才会在吃秕谷时感到难以下咽,会刻意挑出来。
而此人在之前和曾国藩的交谈中,曾提到自己家境贫寒,而他的打扮看起来也确实像个贫苦人。但他却在吃饭时将秕谷都挑出来了,这很明显不是贫苦人家的生活习惯,只有两个可能:
要么,此人在对曾国藩说谎。他其实出身富贵人家,却不知为何要将自己伪装成贫苦百姓。
要么,此人确实出身贫寒,但在与曾国藩交谈,尤其是被请吃饭后便得意忘形了。他觉得自己既然被曾国藩看中,那肯定马上就要发达了,能过上富贵生活了。因此吃饭的标准也高了起来,平常能吃下去的秕谷也就看不上了,因此都挑了出来。
而在曾国藩看来,无论是哪种可能,此人都不能用了,因此才让他回去。
如果是前一种可能,那此人就是在欺骗曾国藩,甚至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肯定没法放心用了。
如果是后一种可能,那就说明此人是个见异思迁之辈。看到生活要有转机了,就马上对以前的东西弃若敝屣,瞧不上了。这证明此人虽然看起来忠厚老实,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心志不坚定,很可能随风摇摆的人。
要知道,他这会儿还是第一次来做客,只因为感觉自己有戏了,就看不起原来的生活方式。那如果将来太平军开出更加优厚的条件来收买他,他会不会又马上看不起曾国藩给他的待遇,转而投靠太平军呢?
在曾国藩看来,这样的人实在太危险了。与其留着他而担心受怕,还不如现在就让他回去,防微杜渐。而此人在听说之后,也羞愧地回去了。
曾国藩此举证明了他看人确实很有一套,尤其是选拔湘军幕僚、军官的过程中,他总是要亲自把关。正因为如此,湘军虽然也有个别人叛逃,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叛变事件,也没有被敌人从内部攻破过,整体上始终保持着团结。
曾国藩不只是选“官”严格,选兵也很严格,在这方面他同样用上了自己的识人之术。早在组建湘军前,曾国藩就意识到朝廷的兵制早已严重朽坏,而官兵大多也是一群贪婪暴虐之徒:面对老百姓时蛮横粗暴,面对敌人时却懦弱不堪。
曾国藩后来写道:“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清朝官军的腐朽,曾国藩才决心不沿用旧体系,重新组建一支军队,这就是后来的湘军。
曾国藩对湘军体系的要求是:“以儒生领山农”,也就是以曾国藩的老乡、学生等熟悉封建义理的知识分子作为军官,以山民、农民作为兵员来源。而“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也就是市井之徒,在衙门里工作过的人,还有那些看起来就奸猾狡诈的人,曾国藩一概不要。
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严格的标准,曾国藩才能打造出湘军这样的强军。湘军其实也并不总能打胜仗,也曾被太平天国多次打得大败,连曾国藩都一度想投水自尽。但湘军之强在于其坚韧,在于其每次被打败后总能重新恢复过来,以最快的速度重回战场。而如此强大的组织力,显然是和曾国藩的识人之明分不开的。
胡林翼曾评价曾国藩说:“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而即便是作为曾国藩敌人的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看人的能力:“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慧眼识珠之能,而这恐怕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