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50年代,西方记者公开向周总理发难,周总理一句话完美应对。
某次外事会议上,一位西方女记者不怀好意地向周总理抛出一个问题:“你可见过世界最漂亮的女人?”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圈套”,就等着看笑话呢。周总理却毫不在乎地微微一笑,淡定回答道:“见过”。
周总理是如何化解这场危机的呢?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又是如何扬我中华国威的呢?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杀”,如军事威胁,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试图将中国“扼杀在摇篮”。
西方媒体更是将长枪短炮对准新中国,如猎犬般疯狂搜寻着“黑料”,试图添油加醋,大作文章。
在这般困境下,周总理率领着中国外交代表团闪亮登场。
在一场规模盛大的国际外事会议上,周总理站在台上,优雅从容地回答着各路西方记者的提问。
周总理表示,来者皆是客,欢迎记者朋友们畅所欲言,温文尔雅的谈吐尽显大国君子风范。
然而,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方女记者面带挑衅地举起手,虽然来者不善,但周总理还是礼貌地邀请她发问。
“听闻您交游甚广,那么,您可见过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女记者说完,顿时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一场有备而来的刁难。
因为无论回答什么,都会落下把柄。如果是肯定回答,显然是无稽之谈。
世界上那么多漂亮女士,谁能定义谁最美呢?更何况堂堂一国总理,和漂亮女士扯上关系,成何体统。
如果是否定回答,则显得见识短浅,新中国的外交部长都没见过世面,何况中国人民。
西方记者们坐等着看笑话,然而周总理的回答,却令所有人心悦诚服。
只见周总理不慌不忙,慢悠悠地开口:“见过。我当然见过。”
女记者两眼放光,像是抓住话柄,连忙追问:“那么,她是谁呢?”
周总理微微一笑,回答道:
“她就是我的妻子——邓颖超女士。在我的心中,我的妻子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刚才还斗志昂扬的女记者瞬间哑口无言,败下阵来,只好灰溜溜地坐下。
与会者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座的都是新闻媒体界的专业人士,任谁都知道,就在刚刚,周总理的回答堪称“外交教科书”,给在座的所有人都好好上了一课。
见微知著,这只是周总理外交艺术的冰山一角。
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智慧、魄力、学识,以及真诚的心,为新中国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周总理从事外交事业26年,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甚至包括几度站在对立面的美国和日本。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究竟是如何叱咤外交风云26载的呢?
新中国刚走向国际舞台时,兼任中国外交部长的周总理屡屡遭遇西方媒体的刁难。
面对西方媒体的恶意,周总理都是如何三言两语化解危机,有效地维护国家尊严的呢?
以史为鉴,鉴往知来,让我们一睹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苏联有一位颇有手段的外交官名叫莫洛托夫,他曾对美方代表说:
“如果你觉得我很难打交道的话,那么建议去会会周恩来,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难打交道了。”
所谓的“难打交道”并非贬义,而是一种高度赞扬,一如周总理身怀君子雅量的同时,不失雷霆手段。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尼召开。29个政治制度迥异的大小国家应邀出席,中国位列其中。
会议期间,抨击声层出不穷,有的说共产主义是独裁,有的质疑新中国的国策,有的说中国意欲“颠覆”邻国......
这些子虚乌有的谬论,搅得气氛剑拔弩张。
面对各国射来的“暗箭”,周总理当机立断,放弃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即兴重拟了一份新稿,演绎了一出被载入史册的光辉发言。
周总理说道:
“中国代表团此次前来,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段发言总长18分钟,面对居心叵测的各国政要,周总理如青松般屹立于演讲台,纵使心有惊雷,但面不改色,以语言为武器,坚决维护国家形象。
话毕,全场肃然无声,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不断的掌声。事后,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周总理外交的高明之处。
那就是声明原则性的同时,给予有力的反驳,但是通篇没有一句谩骂,语言艺术堪称登峰造极。
“求同存异”更是将主题升华,更上一层楼。
就这样,“求同存异”成为了此次万隆会议的主导方针,甚至时至今日,依然被国际社会广为引用。
面对居心不良者,周总理势必使用雷霆手段,绝不允许任何人抹黑中国。
但同时,周总理始终秉持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大国心态,平等,真诚,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外宾。
各国政要纷纷折服于周总理的人格魅力,结下深厚友情者也不在少数。其中都有哪些暖心小故事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各国联手遏华,迫使中国孤立无援。更有西方记者咄咄逼人,公然对周总理发起刁难。
没想到我们的周总理仅凭几句话,就让对方铩羽而归,再也不敢造次。
随后,周总理更是率领着中国外交团走向国际舞台,收获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甚至与各国领导人“化敌为友”。
周总理究竟有何魅力?让我们一睹往日风采。
自新中国成立起,直至周总理逝世,在二十余载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共会见外宾6620次,其中各国元首共计539人,年均265次。
不论肤色人种,也不论大小国,只要是与周总理打过交道的外宾,无不对他的能力以及人格魅力赞不绝口。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出访中国。为欢迎尼克松的到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其举办国宴。
在周总理的授意下,席间响起了一首美国民歌——《美丽的阿美利加》。
这是尼克松就职时奏响的乐曲,尼克松人在异国他乡,忽然闻听此调,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暖流,对周总理心生感激。
人心都是肉长的,正因周总理待人真挚,尼克松自然而然地萌生出老友间的举动。
周总理有只手臂曾受过伤,导致呈现微微弯曲状,行动略有不便。
尼克松得知后,在一次会面时,看到周总理正要脱去呢子大衣,尼克松很自然地走近帮周总理脱下外套,举止宛若老友。
这个看似寻常的动作,实则是周总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对待弱势国家,周总理同样体贴细致,因为善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是不分强弱的。
在访问摩洛哥时,当地有习俗,主人要把羊肉亲手喂进客人嘴里,以示尊重,周总理毫不介意,欣然接受。
在访问几内亚时,杜尔总统亲自驾驶专机,接送周总理在域内的所有行程。
随行人员担心周总理的安全,想要劝阻,被周总理拦下:
“人家总统亲自接送,我摆什么架子,不能寒了人家的心!”
从1963年起,周总理陆续访问亚非欧14国,期间,加纳爆发内乱,总统恩克鲁玛险遭刺杀。
出于安全考量,随行的同志劝阻周总理放弃访问计划,周总理坚定地表示:“别人落难,正是需要支持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撒腿就跑呢。”
最终,访问照常进行,同时免去一切繁文缛节,恩克鲁玛总统不必外出迎接中国代表团。
而是换成周总理一行人直接抵达恩克鲁玛的住地,所有活动皆在室内举行。恩克鲁玛对此感激涕零,此次访问大获成功。
纵观周总理的外交生涯,不难发现,周总理将中华文化所滋养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这份品质是有温度的,周总理为冰冷无情,充斥着权力斗争的外交事务注入了难得的人情味。
这也是各国政要纷纷“为之倾倒”的原因。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国领导人独一份的气质和涵养。
时至今日,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他所提出的外交方针,依然惠及后世,留下深远影响,助中华崛起跻身外交强国。向人民的周总理致以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