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5月7日,北约联军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轰炸,然而更令我国人震惊的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遭到了误炸。
这一事件导致3名中国记者遇难、近20人受伤,引发了我国国内的强烈反响。美国政府声称这是一次“毁灭性的失误”,但这一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多年后,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个人传记中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许能为我们揭开真相的面纱。
当晚,中国驻南盟大使馆内还在值勤的十几名工作人员,突然间遭到4枚炸弹和1枚地下钻地弹的袭击。
大使馆楼体被夷为平地,起火在所难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战地记者们拉出幸存者,却也无力挽回3名中国记者的生命。
消息一出,中国国内的愤慨可想而知。大使馆作为国家在他国的代表,遭受轰炸无疑是对中国的公然侮辱
尽管我国并未参与南联盟战争,却沦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北京各地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为逝去的同胞讨要公道。
一些工人甚至包围了美国驻华使领馆,出于对维护社会稳定的考量,警方不得不介入疏导。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对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消息传到白宫,美国总统克林顿迅速派出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与中国大使李肇星就事故原委展开谈判。
奥布莱特先是代表自己向3名中国死难者表示哀悼,随后称这起事件纯属地图标记出错所致,并非有意为之。
李肇星对这一解释提出质疑。他认为,鉴于美军技术水平,不大可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而且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并非新设,美国也绝不可能对南联盟局势一无所知。
随后奥布莱特提议通过总统克林顿与我国主席江泽民的电话会谈解决这一问题。李肇星立刻提出,在正式道歉之前,中方不会同意这样的通话。双方因此陷入僵持。
围观的媒体记者越聚越多,奥布莱特意图从大使馆后门离开,却被李肇星拦住——“中国人不走后门”。
在李肇星的要求下,奥布莱特只得从正门离开,但他始终拒不代表美国政府正式道歉。由于李肇星的坚持,美国政府被迫与中国继续就这一问题展开谈判。
一个星期后,在中国的强硬立场面前,克林顿不得不召见中国驻美大使,并在李肇星的监督下,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向中国死难者、人民和政府正式道歉。
5年后,威廉·班内特——美国政府的中情局地图工程师,在准备退休出行时疑似被谋杀。这引发人们对事件真相的再度猜测。
2009年,克林顿在个人传记中披露,此次轰炸的目标确实就是采购局,并非有心针对中国,他并不认为班内特应为此事承担责任。
他的话语似乎在为美国政府中的某些人开脱。看来我们无法确认是谁下达了轰炸中国大使馆的命令,但这场悲剧的影响将在中美关系中留下久远的烙印!
综上,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究竟是意外事故,还是故意为之,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是如今美国频频针对我国的种种行为是实实在在上演的,我们需要继续提升实力,以应对未来潜在的各种风险!
